发展

  •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Lee Kong Ch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举行动土仪式,特邀巡回大使兼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荣誉主席许通美亲临主持。博物馆预定2014年完工启用,届时,它除了拥有三副几乎完好的梁龙化石作为“镇馆之宝”,还将成为全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馆藏最完整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充当展览、研究、教育与生物多样性样本的保存空间。
  • 国大大学城李棕体艺中心(Stephen Riady Centre)三月开幕,由教育部长王瑞杰主持仪式。这栋三层楼高的建筑设有教学与学习空间,以及表演艺术与体育消闲设施,使学习体验更积极主动,激励学生发掘多面兴趣与潜能。
  • 杨秀桃音乐学院为欢庆创建十周年举办系列活动,包括总统兼国大名誉校长陈庆炎伉 俪担任主宾的常年演奏会,以及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呈献的交响乐团演奏会。
  • 国大大学城十月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式揭幕,逾千位嘉宾出席盛会,观赏有学生团 体呈献的演出,以及学生参与社区与海外交流学习活动的相关展览。
  • 国大房地产研究院与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携手推动生态城 的发展以及加深对生态城的了解,同时探讨在天津生态城设立研究基地的可行性。
  • 国大中东研究所与卡塔尔大学在新加坡举行的卡塔尔—新加坡高层联合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签署备忘录,共同推动联合研究项目、促成教授团队与研究员互换交流计划,以及主办联合工作坊与大型会议。

 

学术

  • 国大是新加坡第一所加入Coursera的高等教育学府,这个大规模开放式线上学习平台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建,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网络公开课程,旨在通 过资信科技辅助学生的学习体验。
  • 国大与国际商业机器(IBM)联合成立国大商业分析中心 (NUS Centre for Business Analytics)。这个项目获得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支持,旨在因应工商界需求,提供更深入 的商业数据资料分析。中心除了开办理学士(商业分析)[Bachelor of Science (Business Analytics)]课程之外,也增设全新的“商业分析理学硕士课程”(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programme in Business Analytics),为期一年。
  • 国大与以色列历史居次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开办生物 医学科学联合博士学位,以期推进生物医学科学研究。
  • 耶鲁—国大学院正式开课,首届录取155新生,分别来自26国。新生在开课前先到耶 鲁大学参加为期三周的夏季浸濡计划。


研究

  • 国大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创建的国大苏州研究院五月在中国正式开幕。国大苏研院是 国大首次于海外设立的研究院,也是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大学独立承办的研究院。
  • 国大电机电脑工程系研制出机器鲤鱼,好比真正的鲤鱼般能独立上浮下潜,在水中灵 活运作。这项研究成果属亚洲首创,灵活性与自主性远超现有的水下潜行器,可在编 程后执行水下残骸勘测等特定任务,亦可用于军事作业、海床侦察、输油管道检漏, 以及通信电缆铺设。
  • 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团队发现,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称为SALL4的干细胞基因,能及 早处理和对抗“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这项新研发成果获《新英 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载发表,除了有助于对抗肝癌,也适 用于治疗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乳癌、肺癌和血癌。
  • 国大与吉宝企业及国立研究基金会携手,联合设立“吉宝—国大企业研究室”(Keppel- NUS Corporate Laboratory),以加速发展岸外工业技术方案,三大重点研究方向分别是: 发展“未来体系”、在开拓“未来前路”时提升生产力,探索并发掘“未来资源”。
  •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属下的临床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注资1亿4800万新元,成立“新加坡营养科学、代谢疾病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Singapore Centre for Nutritional Sciences, Metabolic Diseas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简称SiNMeD ),旨在加强营养科学、代谢疾病与人类发展等相互关联的研究工作,以期在这个领域成为亚洲枢纽。

 

捐献

  •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所得捐款逾4400万元,推动教授基金与学生课程。主要捐赠者包 括恒辉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李氏基金与新加坡赛马与博彩管理局。
  • 国大获各界捐款约计4000万元,用作奖助学金,以及学生培训与发展项目。主要捐赠 者包括: Banco Santander、 S.A、梭罗河糕饼私人有限公司 ( Bengawan Solo Pte Ltd)、哈 佛新加坡基金会、吉宝爱心慈善基金、克华兰昌锐集团 (Kewalram Chanrai Group)、观音 堂佛祖庙、李氏基金、李浚源夫人信托基金、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研究基金、Singhaiyi Group Ltd、淡马锡基金会、新加坡赛马博彩管理局。
  • 李棕集团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资助国大发展学生与学术项目,推广广泛教育。国大 大学城一栋多用途建筑已定名为“李棕体艺中心”,以资感谢。
  • 耶鲁—国大学院获得捐款800万新元,提供奖学金及学术奖励。主要捐赠者包括: Banco Santander、S.A、, 克华兰昌锐集团 (Kewalram Chanrai Group)、观音堂佛祖庙

发展

  • 为了认可企业界巨人兼资深政务官比莱 (Prof J Y Pillay) 的成就与贡献,国大将募集到的一笔1290万元赠款,以比莱名义推出一系列新的学术项目。这笔款项的捐赠者以新加坡航空公司及新加坡交易所为首,还包括其他企业和个人捐赠者。以比莱名义所推出的新项目则包括:耶鲁—新加坡国大学院"比莱环球—亚洲计划"(J Y Pillay Global-Asia Programme)之下设立两项卓越教授基金、研究员基金与助学金各一项;以及在国大全球亚洲学院属下开设"比莱比较亚洲研究中心"( J Y Pillay Comparative Asia Research Centre) 及研究员基金一项。
  • 国大和淡马锡基金会联合推出"淡马锡基金会—国大大学领袖计划"(TF-NUS Programme for Leadership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为亚洲各所大学领导就大学办校与管理方针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 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属下的政治学系庆祝创系50周年,也是校友的巡回大使陈庆珠莅临母校,与250名在校师生及历届校友同庆。
  • 国大获颁"新加坡建设局绿色标志奖",成为首个获颁此殊荣的教育学府,标志着国大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推进可持续环境所展现的坚定承诺与实际努力获得认可。
  • 转化医学中心 (The Centre for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正式开幕,由副总理张志贤亲临主持仪式。这栋楼高15层、占地4万1500平方米的大楼,将展开跨学科跨领域医学研究,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和各种培训,协助医学院和护理系学生更好地应付国家在医疗护理方面所面对的挑战。
  • 国大授予前总统纳丹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以肯定他对国家、社会及国大做出的非凡贡献。也是前名誉校长的纳丹在国大2012年首场毕业典礼上从现任总统兼国大名誉校长陈庆炎博士接获博士学位证书。纳丹自新加坡建国以来对国家发展贡献显著,在社会服务、国防安全和外交等领域都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曾在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等多个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 总理李显龙为耶鲁—新加坡国大学院 (Yale-NUS) 主持动土仪式,逾200名贵宾出席盛会。耶鲁—国大学院校园设计结合东西方元素,将大学生涯里学术、知识、社会、体育、艺术等多重面向巧妙融为一体;寄宿型学院则形同"社区家园",让学生与教授讲师同屋而居,时时切磋交流。
  •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系庆祝创系60周年,前总统与国大名誉校长纳丹受邀与系里师生、校友及社工界代表共庆。配合60周年庆的系列活动包括:一场有关社会工作教育及实践的研讨会,"纳丹社会工作学教授基金"(S R Nathan Professorship in Social Work ) 成立,推动社工学教育,也鼓励社会发展、贫困及资产建构研究;同时推出纪念特刊《潮起潮落:新加坡社工学教育六十载》(Ebb and Flow: 60 year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Singapore).
  • 国大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庆祝创立十周年,邀请200名参观者前往圣约翰岛实验室,与海洋生物近距离接触,同时展出藻类、珊瑚及巨蚌等海洋生物的研究成果,也举办海洋细菌讲座。
  • 国大武吉知马校园获颁2012年旧建筑修复工程奖。这项由市区重建局颁发的殊荣,突显了国大在修复旧建筑的工程中认真坚守高标准原则,做到极限保留、细腻修复、谨慎维持,尽最大努力对国家古迹予以尊重。
  • 国大亚太物流研究所与总部设在瑞士的公共利益组织冠利基金会联合创建"冠利基金会—国大亚太人道救援教育中心"(Kühne Foundation – NUS Education Centre for Humanitarian Logistics Asia Pacific)。这个设在新加坡的教育中心属亚洲首创,旨在开办标准及高级供应链管理课程,并推动人道救援领域中相关做法与理念的研究工作。

 

学术

  • 耶鲁—国大学院推出两项全新课程:一是,与国大法学院联合推出文学士(荣誉)及法学士(荣誉)双学位课程;二是,与耶鲁大学林业科学与环境研究学院 (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YFES) 联合推出并行学位课程,毕业生学成后获颁耶鲁—国大文学士(荣誉)及耶鲁—国大理学士(荣誉)学士学位,也可继续攻读由耶鲁大学颁发学位的环境科学硕士课程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或环境管理硕士课程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法学院为纪念建国总理李光耀已故夫人柯玉芝,以柯女士名义创设一系列奖助学金,包括:柯玉芝产权法教授基金 (Kwa Geok Choo Professorship in Property Law)、柯玉芝卓越访问学者计划 (Kwa Geok Choo Distinguished Visitors Programme)、柯玉芝助学金 (Kwa Geok Choo Bursaries)、柯玉芝研究生奖学金(Kwa Geok Choo Graduate Scholarships)。这些项目获得各机构和律师行热烈捐赠,迄今已筹得560万元,另加政府一元对一元的510万元拨款。
  • 工程学院推出航空航天系统新计划,开办两项课程供学生选读,分别为"卫星总体设计"(Satellite Systems Design) 及"航空航天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设计"(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ystems Design),为航空航天工业培育人才。

 

研究

  • 法学院设立亚洲法律研究所 (Centre for Asian Legal Studies)。亚洲法律研究所成立,标示着法学院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旨在成为亚洲区域内的国际化法学院,以因应亚洲法律发展对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趋势。
  • 国大与荷兰三角洲研究院 (Deltares) 签署合作协议,结为"国大—代尔夫特水务联盟"(NUSDeltares Water Research Alliance),共同研究城市用水管理、因应气候转变、运营管理系统,以及如何减轻灾害风险等水务相关课题。这个联盟也将在东南亚展开专家咨询服务,同时建立合作网络,推出在职培训、短期或学位课程。
  • 国大与全球光学光电工业先锋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合作,在国大设立"蔡司显微实验室"(Zeiss Microscopy Lab)。这所全亚洲首创的实验室,具备最先进的蔡司显微仪器,有助于推进材料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 理学院石墨烯研究中心(Graphene Research Centre)注资1500万元设立微纳米加工实验室 (Micro and Nano-Fabrication facility)。这是亚洲第一所石墨烯专属研究机构,新设立的实验室将集中对石墨烯进行探索测试,开发新用途。
  • 国大、新加坡媒体发展局与中国浙江大学签署协议,联合设立传感器增强社交媒体中心 (Sensor-enhanced Social Media Centre),集中对互动与数码媒体及社交媒体应用程序进行研究。

 

捐献

  • 国大获得约计4000万元奖助学金捐款。热心捐赠者包括: Mrs Alice Tan、"我爱儿童慈善基金"(MILK fund) Ian Peter Windle教授、郭运光女士、观音堂佛祖庙、丰树产业私人有限公司、百汇班台、新加坡赛马博彩管理局、Sunlin & Priscilla Chou Foundation.
  • 国大获得逾1100万元教授基金捐款。主要捐赠者包括:吉宝爱心慈善基金、观音堂佛祖庙、Sat Pal Khattar (1966年校友)、新加坡报业控股、新加坡赛马博彩管理局、淡马锡控股
  • 杨潞龄医学院获杨潞龄基金捐赠2500万元捐款,与国大癌症中心合作,通过研究与教育,开发癌症护理新模式。
  • 杨潞龄医学院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Siemens Medical Instruments Pte Ltd)捐赠1950万元,与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ational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合作,创建听力语言平衡中心(Centre for Hearing, Speech and Balance)
  • 李氏基金捐赠国大逾1200万元。为肯定其贡献,国大将衔接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大文化中心及杨秀桃音乐学校的广场定名为"李陈爱礼广场"( Alice Lee Plaza)。这个广场也将成为国大新文化与遗产中心的聚集点。
  • 吉宝爱心慈善基金捐赠国大420万元,支持的项目包括:杨潞龄医学院与河内医科大学及越南军事医科大学合作推出以推动医科教学的"吉宝—国大越南医科计划"(Keppel-NUS Vietnam Programme in Medicine),旨在推动海洋海事及近海技术的"吉宝教授基金"(Keppel Chair Professorship),多项以杜进才名义推展的计划,以及"纳丹社会工作学教授基金"。

发展

  • 新加坡新一任总统陈庆炎接替前总统纳丹,成为国大第九任名誉校长。
  •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耶鲁—国大学院 (Yale-NUS College) 主持开幕仪式。新加坡这第一所博雅教育学院是国大与耶鲁大学的重大合作项目,结合两所大学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以自治办学的方式,创造寄宿型博雅教育新模式,为亚洲的大学教育理念开创先河。
  • 大学城于8月1日正式启用。教育资源中心 (Education Resource Centre) 一应俱全,设有电脑综合学习区、学习咖啡座、高科技研讨室及多媒体中心。大学城其中两所寄宿型学院 “香灰莉树学院” (Tembusu College) 及 “桂树学院” (Cinnamon College) 也迎来首批寄宿生。桂树学院专收 “国大博学计划” (USP) 学生,而香灰莉树学院则提供跨院系学术项目,称为 “大学城寄宿课程” (University Town Residential Programme)。
  • 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 (Saw Swee Hock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落成,推出公共卫生硕士课程。新学院将致力于推动和发展公共卫生领域长远的研究实力,为相关的决策与执行力奠定更扎实的科学根据与基础,希望能借此显著提升新加坡甚至亚洲区域内外各个社会的公共卫生质量。
  • 国大在以色列成立分院。这是国大第七所海外分院,更为加强本校的创新创业培训方案。
  • 国大生物科学系出版《新加坡多元生物研究: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百科全书》 (Singapore Biodiversity -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是新加坡第一套综合探讨新加坡自然生态历史的百科全书,研究范围涵盖近200年历史,由65位分别来自学界、政府机构和环保组织的专机与专业人士联合编撰而成。百科全书推介会由国大名誉校长纳丹总统主持仪式。

 

学术

  • 法学院设立Lionel Astor Sheridan 教授基金,纪念首任院长Lionel Astor Sheridan 教授。Sheridan 教授于1956年7月受委为马来亚大学 (国大前身) 首位法学教授,并出任马来亚大学法学系主任。法学系于1959年11月升格为法学院,由Sheridan 教授出任院长。
  • 工程学院推出新加坡首个高级系统工程与管理硕士课程 (Executive Master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 法学院联合国际法院及世界银行为毕业生提供两项学术奖金,开了亚洲先例。与世界银行的合作项目是为期两年的法律助理工作项目 (Legal Associates Programme 或 LAP),让国大法学院硕士生有机会到世界银行法务处 (World Bank Legal Vice Presidency) 工作,而成绩优秀的法学院学士则可申请6至12个月的实习项目。国际法院的合作项目则让学生有机会到法官办公室工作。
  • 推出环境学学士 (Bachelor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课程。这是国大的第一项跨院系本科生学士课程。课程为期四年(包括荣誉学位),头两个学年提供跨科系跨领域的课程内容,第三和第四学年则专注选修环境生物或环境地理,以期在环境课题方面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 杨秀桃音乐学院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学院 (Peabody Institut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合作,推出音乐学士联合学位课程。这是世界首个也是唯一的国际音乐学士学位课程。
  •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与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推出“延续之道学位计划” (Continuation Path degree programme),协助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学生涉足公共行政领域,也让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生进军工商管理。
  •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为学术医学设立薛尔思教授基金 (Benjamin Sheares Professorship)。
  • 水务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of Water Policy) 宣布推出亚洲首个长期开办的水源领袖课程 (Water leadership programme)。由淡马锡基金会资助的这项计划,旨在未来十年在亚洲培训700名税务领袖,确保亚洲各个新兴市场能更好地掌握赖以生存的食水,并不断改善卫生设施。

 

研究

  •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推出网上平台 "Singapore Research Nexus",让学者、决策者及公众自由进入网上平台,查询学院内15个院系与新加坡相关的人文社会课题的研究成果。
  • 与全球风力能源技术领导者歌美飒 (Gamesa) 建立伙伴关系,就风力发电机的轻量级与纤维强化型复合材料与机组结构进行研发。
  • 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联合推出两项新的研究计划,旨在于为电子领域的新兴产业绿能电子培训专业人才。这些计划将让国大毕业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筹划并设计绿色数据中心的能力,引领下一代的环保车与能量收集发展进程。
  • 全球光学光电领域技术领头人卡尔蔡司 (Carl Zeiss) 同国大签署谅解备忘录,在新加坡开设卡尔蔡司创新实验室 (Carl Zeiss Innovation Laboratory) 。这项先驱合作项目有助于促进国大团队与蔡司研究人员、应用专家及工程师在高级成像与样品制备方面的知识交流与实际合作。
  • 与裕廊集团联合创立“国大—裕廊集团工业基础设施创新 (NUS-JTC I3) 研究中心”。中心旨在于为新加坡推动与发展更多创新且可持续的工业基础设施方案。

 

捐献

  • 国大1956年毕业生兼现任校董会成员苏瑞福教授捐赠3000万元回馈母校,设立一所全新的公共卫生学院。为了感激苏教授的善举与对母校长期以来的奉献,国大把原有的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系更名为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
  • 杨潞龄医学院也获得翁俊民校友 (1976年毕业生) 一笔3000万元捐款,进一步发展医学教育与研究。
  • 其他各界也给予杨潞龄医学院大力支持,主要捐献者包括:杨潞龄信托基金、卓建水基金会 (Toh Kian Chui Foundation) 、Estate of George Reginald Wadsworth、肾脏透析基金、温秋成医生(1948年毕业生)、淡马锡基金会、李氏基金会。医学院收到的捐款总额有1275万。
  • 国大大学城获得1700万元捐款,起创经费捐献者包括:蔡天宝、刘德光、刘伊凌、吉宝集团、蓝伟光教授 (1995年毕业生) 、李成义夫妇 (2002年毕业生) 、吴笙福先生 (Martua Sitorus) 、拿督翁俊民、The Silent Foundation、三达国际 (Suntar International)、郭孔丰先生 (Kuok Khoon Hong, 1972年毕业生) 、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 (Wilmar International Ltd) 。
  • 即将在2013年招收第一批学生的耶鲁—国大学院,获得总额2249万元捐款,将用作教授基金及资助学生计划。主要捐献者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陈振传基金会、张荔英信托基金 (Georgette Chen Trust) 、 Binjaitree、 Prima 有限公司。
  • 房地产研究所获得总额1275万元捐款,捐献者包括:远东机构、力宝集团、钟声坚、薛义华博士 (1973年毕业生) 。

发展

  • 第一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由新加坡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获选为青奥运圣火传递第一站,由国大名誉校长纳丹总统亲临主持。
  • 纳丹总统第一本著作 “Why am I here?”(中译:《我为何在这里?》)在国大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本书由国大海事研究中心出版,吉宝企业有限公司赞助,纳丹总统在书中记述了自己从1956到1962年间担任海员福利官的经历,也为新加坡航运史提供了精彩而深入的回顾。
  • 国大在中国开设第一所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预定2011年底完工的NUSRI,坐落在苏州工业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它将持续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以促进和深化对国大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另外,NUSRI还将设立一个国大产业孵化中心,对国大分拆企业和使用国大知识产权运作的中国公司及起步公司给予扶持。
  •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国大校长陈祝全教授与其他24所一流大学共同签署《可持续校园宣言》(Sustainable Campus Charter),对可持续环保校园的建设作出集体承诺。
  • 联合国前秘书长兼诺贝尔奖得主安南教授以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首位李嘉诚教授的身份首次发表公开演讲,演讲题目为《亚洲与非洲:历史的教训、未来的雄心》(“Asia and Africa: Past Lessons, Future Ambitions”)。安南教授阐述了非洲该如何从亚洲的途径与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使两大洲之间建立起互惠的合作关系。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为庆祝建院五周年举行盛大晚宴,并与特别嘉宾李光耀资政举行对话会。
  • 新加坡卫生部长许文远在东亚医疗政策对话会上宣布,国大将开展“国大改善亚洲医疗保健”计划(NUS Initiative to Improve Health - NIHA)。这项耗资1700万元的项目,由葛兰素史克-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信托基金 (GSK-EDB Trust Fund) 提供支持。
  • 耗资4200万元的T-Lab大楼在国大校园新近落成,并由国大与新加坡国防部联合揭幕。这座大楼以开展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为重点。楼高11层,面积24,700平方米,是淡马锡实验室第一个永久的家。国大纳米科学与科技项目、国大环境研究所及其他研究实验室也设置于此。
  • 国大金融与风险管理集群组成 ( Fin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Cluster),集群成员包括:风险管理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国大苏氏定量金融中心、国大数学系、统计与应用概率系、财务系和经济系。金融与风险管理集群将针对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关键金融问题,提供综合的跨学科解决方案,并协助新加坡维持金融中心地位。
  • 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中心(Centre for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成立。这所中心由杨潞龄医学院、国大商学院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合作联办,目的是在相关领域内提供世界级学术研究。具体领域包括卫生保健资源在乐龄人口中的最优分配,医疗护理、研究和教育的价值,以及特定介入(特别对慢性病管理)的成本效益等等。
  • 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博士(Dr Jan Peter Balkenende)与国大校董会主席王玉強共同主持国大水生科学研究中心 (NUS Centre for Aquatic Science Research)(后更名为乌鲁班丹河畔水生科学中心)落成典礼。这所研究中心是新加坡—代尔夫特水务研究联盟(Delft Water Alliance)在国大设立的项目。巴尔克嫩德博士同时还为通往水生科学研究中心的小巷“阿尔贝特•温斯敏巷”(Albert Winsemius Lane)揭幕。这条巷子以已故荷兰籍经济学家温斯敏博士(Dr Albert Winsemius)命名,以纪念他于1961到1984年担任新加坡经济顾问期间对新加坡经济作出的贡献。
  • 国大商学院社会创业与慈善事业中心 (The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hilanthropy) 成立,以期推动社会企业与慈善事业的研究与教育,同时加强国大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 牙科学院大楼正式开幕,由特别嘉宾国大董事会主席王玉強主持仪式。新大楼将设三间学生诊所,拥有实验室、X光器材等多种设施,另有多间讨论与辅导教室供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 设于国大校园内的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gapore - SERIS)新楼舍开幕,由特别嘉宾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主席陈庆炎博士主持仪式。SERIS研究所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国大联合发起,旨在领导亚洲的太阳能研究和开发工作。


学术

国大继续推出新的学术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

  • 首届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课程(MPAM)举行开班仪式,特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博士亲临主持。以华文授课的MPAM课程由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国大商学院联合开办,旨在提高学生的决策和政策分析能力。学生还可参加海外短期学习考察。
  • 国大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推出奖学金,每年资助一位新加坡籍奖学金得主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借此加强两校之间现有的研究与合作领域以及组织性联系。国大是亚洲第一所与剑桥大学建立学生交换计划的大学。
  • 国大与伦敦皇家学院签订联合博士学位计划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由学术事务副校长兼教务长陈永财教授与皇家学院本科生及国际事务副院长Mary Ritter签署。
  • 杨潞龄医学院开发了国大Wiki平台——MedWiki。国大医学组织及其他教学医院的指定教学人员和临床教师可通过MedWiki平台更新教育蓝图和课程计划,这将有助于促进各教学医院之间在检讨各自课程内容时有个可循的标准。
  • 计算机学院推出两门计算科学新计划,分别是“诺伊曼计划” (Von Neumann programme) 和“图灵计划” (Turing programme)。前者让学生有机会到一个汇集了大型信息通讯技术公司的高端计算工程中心开拓技术事业,后者则为热衷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的学生打好基础。
  • 国大首次派出学生参加两项国际夏季学习交流活动,分别是“海上学府”(Semester at Sea) 和“玛雅学习之旅”(Mayan Route)。“海上学府”是一个环球航海游学项目,整个学期的课程在船上开展,由非盈利的海上教育学会(Institute for Shipboard Education)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营。国大首批两名学生参加了2010年夏季航行,途经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克罗地亚、希腊、土耳其、埃及、摩洛哥和美国。“玛雅学习之旅”则在墨西哥南部展开,为期四周,学生将在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 (Tecnológico de Monterrey) 听课,并学习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历史和文化。
  • 国大加入iTunes U,成为新加坡国内乃至整个东南亚第一所利用iTunes平台的大学。iTunes U社群的其他国际一流大学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巴黎高等商学院。

 

研究

  • 国大同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合作,共同注资6300万元成立“国大—北大—牛津水生态效益科研联盟”(Singapore, Peking and Oxford Research Enterprise for Water Eco-Efficiency - SPORE),以推动环境和水技术的研究、教育与商品化。
  • 国大、清华大学与新加坡媒体发展局推出国大—清华极端搜索中心(NUS-Tsinghua Extreme Search Centre),以推动实时互动媒体搜索技术的研究与商品化。
  • 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UHS)与哈佛大学柏斯以色列狄肯尼斯医学中心签署备忘录,承诺在研究、教育和临床护理方面加强合作。
  • 新加坡第五所卓越研究中心——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Singapore Centre on Environmental Life Sciences Engineering - SCELSE)成立,今后五年获1亿2000万元拨款。SCELSE主楼设于南洋理工大学,部分设施建在国大,运作上将与国大紧密合作。SCELSE期许成为全球微生物生物膜研究与控制的领导者,并提供新颖的环境工程应用方案。
  •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同日本长崎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推进传染病的研究,并从事合作研究项目。
  • 国大注资2400万元设立生物成像科学中心 (Centre for BioImaging Sciences) ,进一步推展生命科学研究。这所中心将探索新型成像技术和计算方法的尖端发展与应用,以解决生命科学、医药、环境和能源方面的关键问题。
  • 国大等离子与先进成像技术实验室(Plasmonics and Advanced Imaging Technology Laboratory - P&AIT)揭幕,着重推展跨学科纳米科学技术研究。P&AIT实验室具备最尖端的氦离子显微镜,属亚洲第一台。
  • 国大癌症研究所(Nation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举行落成典礼。研究所将采纳全方位肿瘤学概念,通过一站式设施为成人及儿童患者提供综合性肿瘤医疗护理服务。研究所将与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院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开展转化临床研究。


捐献

  • 邱德拔家族向国大医学组织及国大捐款5000万元,用于扩建国立大学儿童医药研究院 (University's Children's Medical Institute)
  • 莱佛士多元生物研究博物馆 (Raffles Museum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 收到李氏基金和两位匿名捐款人的4500万元认捐,用以开发一座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校友及支持者(其中包括邵氏基金)也为同一项目集体捐款100万元。新博物馆将被命名为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Lee Kong Ch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收到2380万元的多方捐款和认捐。捐款人包括Chang Yung-fa博士、郭孔丰先生(Kuok Khoon Hong, 1972年毕业生)、吴笙福先生(Martua Sitorus)、先施集团郑廉威、Teo Kim Yong(1977年毕业生)、宝德新加坡、Golden Agri International、HSH Properties、克沃兰新加坡(Kewalram Singapore)、力宝集团、Spice全球控股公司(Spice Global Holdings)、丰益国际和Wii私人有限公司。
  • 国大全球亚洲学院(NUS Global Asia Institute) 收到总额2000万元捐款,其中包括葛兰素史克-新加坡经济发展局(GSK-EDB)信托基金的认捐,以及黄祖耀博士(2008年名誉文学博士)的捐款。另外,大华银行集团董事长黄祖耀博士家族捐款300万元,作为黄祖耀新中金融银行业论坛(Wee Cho Yaw Singapore-China Financial Banking Forum)的启动资金。
  •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收到吴氏基金及義安公司的1300万元认捐。

发展

  • 国大校长陈祝全教授宣示国大的新愿景、新使命:国大将秉持着“立足亚洲、放眼世界、影响未来的世界级顶尖大学”之愿景,立志成为一所受认可为足以影响亚洲未来走势的权威学府。
  • 在研究型大学国际联盟(IARU)校长年会上,国大校长陈祝全教授获推举为联盟主席,任期两年。
  • 新加坡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举行开幕典礼,由李显龙总理亲临主持。这所研究生院已自2007年起招生,第一届学生将在2011年毕业,获颁国大及杜克大学的联合医学博士学位。颁发联合医学博士学位,无论对国大或对杜克大学,都属头一遭。
  • 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贾古玛教授(Prof S Jayakumar)为国大国际法研究中心(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aw,CIL)主持启动仪式。国大国际法研究中心由国大、总检察署及外交部联合创办,立志成为本区域国际法与政策教学、科研、发展的智囊中心和思想领袖。
  • 校友会中心(Alumni Complex)落成,由国大杰出校友奖得主、内阁资政李光耀主持开幕仪式。校友会中心集合了邵氏基金校友会大厦(Shaw Foundation Alumni House)和国大学会肯特岗会所(NUS Society’s Kent Ridge Guild House),以期成为所有国大校友独一无二的“校园之家”,同时也是国大社群相互交流建立联系的交汇点。
  •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牙科学院及理学院共庆创办80周年,特于邵氏基金校友会大厦校友看台(Alumni Terrace)处辟设了院系广场(Faculty Square),以示纪念。
  • 国大教学科技中心在YouTube上开通国大官方频道。全新加坡大专学府当中,国大率先使用这一平台,借着YouTube展示精选的公共活动及讲座,提高国大面向世界的能见度。
  • 国大图书馆推出中央图书馆三维互动地图。这是全球首创,以谷歌地球工具搜索图书馆藏书籍定位与空间导航。地图含多媒体功能,包括文字与图像、视频和解说,采用有趣、互动的方式,介绍各种地标,也协助使用者更熟悉图书馆各项设施。

 

学术

国大继续推出新的学术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

  • 国大教学学会(NUS Teaching Academy)成立,第一年共有18位研究员受委。教学学会将在教学事务方面充当国大“智囊团”,推动各种教学计划,例如配合国大新勾勒的愿景和使命,发展新的教学思维、设计新教学举措。教学学会的宗旨是,为国大的教育进程作出贡献,协助国大执行与发展教育大业。
  • 为推动创业与革新,国大与清华大学签订协议,在北京设立国大分院。这是国大在中国设立的第二所分院,也是国大分布全球的第六所海外分院。
  • 工程学院于2009/2010学年起开始推出以设计为中心的工程课程框架 (Design-Centric Engineering Curriculum),帮助学生通过工程学相关的基本原理学习处理更为复杂且多元的跨领域挑战。另一项新计划是推出“全球工程计划”(Global Engineering Programme),学额只保留给最顶尖的资优生,学生可在三年内考获国大学士学位,第四年则到与国大合作的海外著名顶尖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 国大商学院与巴黎高等商学院(HEC Paris School of Management)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推出MBA双学位课程,针对欧洲和亚洲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栽培适当人才。

 

研究

  • 国大第三所卓越研究中心——新加坡力学生物学研究所(Mechanobiology Institute – MBI)成立,力求对细胞及组织力学进行研究,以期在疾病研究方面争取突破。这所新的卓越研究中心将在未来十年内获国家研究基金会及教育部拨款1亿5000万元资助。
  • 国大与通用电气水处理集团(GE Water)联办的“国大—通用电气新加坡水技术中心”( NUS-GE Singapore Water Technology Centre) 落成,由国家研究基金会主席陈庆炎博士主持揭幕仪式。这所中心耗资1亿5000万元兴建,旨在协助新加坡实现成为全球水技术中心的愿景。中心的首轮研究重点包括,开发新方案以实现低能原消耗海水淡化、废水回收,并提升水源再循环效率。
  • 国大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联办的“庆应义塾-国大CUTE中心”(Keio-NUS CUTE Centre) 成立。这是庆应义塾大学在日本境外设立的第一所全方位的国际研究中心。CUTE是“Connective Ubiquitous Technology for Embodiments”的简称,意即“无所不在的联系性科技”,以联系品味生活媒体和体现互动技术为研究重点,以期在新加坡和日本均能发挥影响。
  • 国大老龄化虚拟研究院(Virtual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geing - VISA)成立,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对老龄化进程建立新理论新认识,进而改善新加坡老龄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冲击。VISA拥有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将致力协助相关机构组织探讨与老龄化相关的问题和技术。

 

捐助

  • 吴氏基金向杨潞龄医学院捐赠1200万元,用以支持Viva儿童癌症计划。这项计划由在杨潞龄医学院Viva基金会设立,旨在于促进人们对儿童癌症治疗的认识。这笔捐赠将用于设立“Viva吴氏基金儿科癌症教授基金”,并为四项癌症研究计划提供资助。
  • 新加坡企业家黄鸿年(Oei Hong Leong)先生捐献700万元,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中国籍学生提供奖学金。
  • 杨旭龄信托基金(Yong Shook Lin Trust)向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捐赠300万元,支持学院向全球网罗最好的公共政策学术人才。
  • 陈锡强大法官承诺向杨潞龄医学院捐赠200万新元,用以设立“陈婉清医学科学讲座教授职位(Isabel Chan Professorship in Medical Sciences)”,并推进医学院的顶尖教学人员招聘工作。
  • 已故会计师符气林(Foo Hee Lin)的遗产信托人捐赠177万元,向国大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会计)学士课程的国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 一位匿名捐赠人向法学院捐赠100万新元,用以设立M Amaladass教授职位,以纪念捐赠人已故友人M Amaladass先生。这个教授职位将资助法学院委任一位主攻刑事法的教授。

发展

  • 1月31日,大学城(University Town)奠基仪式在原沃伦高尔夫球场举行,由李显龙总理亲临主持。大学城项目预计2010年竣工。
  • 国大与欧洲宇航防务与航天集团(European Aeronautic Defence and Space Company – EADS)签署科研承包框架协议(Contract Research Framework Agreement)。此项科研合作协议将对新加坡及全球宇航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双方还签署了实习项目协议,让国大计算学、理学和工程学等几个选定专科的本科生前往EADS设在欧洲的各大研究中心实习。
  • 2008年12月1日,施春风教授卸任,由陈祝全教授接棒,出任国大第四任校长。

 

学术

国大继续推出新的学术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 同经济发展局、卫生科学局、劳动力发展局及多家顶尖的制药企业合作,联合设立新加坡GxP卓越学院(Singapore Academy of GxP Excellence 或 SAGE)。学院所推出的课程将以生产制造、临床研究和健康产品安全方面的GxP指导原则(G=Good、良好,P=Practice、实践,x=practice descriptor、实践描述指标)为基础,确保公共使用的医药、化妆品、传统医药和医疗设备的安全、功效和品质。
  • 推出为期两年的园林建筑硕士课程。这是本地大学首次提供类似课程,培训重点包括建筑设计、场地规划、环境修复、城镇规划和文物保护等领域。
  • 2008/09学年,国大商学院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及韩国高丽大学商学院合作,开展亚洲双学位MBA课程。学生既考取母校的MBA学位,也可从另两所伙伴大学中选择其一获颁第二个MBA学位。

 

研究

  • 国大癌症卓越研究中心 (Cancer Research Centre of Excellence) 成立。这是国大的第二所卓越研究中心,由教育部及国家研究基金会在今后七年里拨款1亿7200万元资助。癌症卓越研究中心属国家层级设施,将汇集世界一流的海内外科学家带头开展转化临床研究工作,以期深化对癌症的诊治与疗程的了解,建立新论述。
  • 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gapore - SERIS)成立,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在未来五年里拨款1亿3000万元资助。研究所将以太阳能转换领域为研究对象,针对新加坡和本地区的迫切及未来需求开展以应用为重点的研究项目。
  •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与连氏基金合作,创建亚洲第一所缓和医疗护理研究中心——连氏慈怀研究中心(Lien Centre for Palliative Care)。中心将以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强盛的研究实力为基础,并获得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与新加坡保健集团的支持。连氏基金将在未来五年拨款750万元资助中心运作。
  • 开发了一种采用金纳米颗粒及DNA进行环境汞检测的新系统。新系统具备高度选择性与灵敏性,发表于2008年2月号《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发现一种更快、更便宜且无痛的新方法检测糖尿病:只要在指尖上涂敷一种局部麻醉霜剂,30分钟后未出现皱缩,则显示可能因为糖尿病等疾病而导致小神经纤维机能失调。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备受推崇的《神经病学、神经外科与精神病学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2008年2月号。

 

捐献

  • 国大杨秀桃音乐学院收到杨潞龄基金第二笔总值2500万元的捐款,这笔捐赠将用于资助特殊项目和奖学金。第一笔2500万元捐款已在2003年捐出。
  • 李成智博士捐款140万元,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设立“李成智环球治理项目”(S T Lee Project on Global Governance)。

发展

  • 国大法学院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办的新加坡首个区域贸易政策课程(Regional Trade Policy Course - RTPC)开课,标志着新加坡大学与世贸组织合作的新里程碑。新加坡所推出的这项课程,为期12周,在内容上基本上是以世贸组织于日内瓦开办的常年课程为蓝本,不过会更着重于本区域贸易课题。国大计划至少在接下来两年开办这项课程。
  • 国大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AUST) 签订谅解备忘录,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年轻教师提供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的机会。 KAUST是沙特阿拉伯的一所研究生院,热衷于在工程、科学、环境与计算等领域扩展其跨学科研究所及教育计划的规模。
  • 国大与剑桥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为两校联合聘任教师铺平了道路。联合招聘计划将协助有才智的年轻学术人员提高科研水平,加强本土研发实力,扩充人才库。
  • 教育促进及支援委员会(Council for Advancement and Support of Education – CASE)本区域新支部设在国大,开始了在新加坡的运作。CASE在新支部成立仪式上也颁发执行总裁卓越领导奖(Chief Executive Leadership Award) 给国大校长施春风教授,施教授是获颁这个显赫奖项的首位亚太区高等学府领导人。CASE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是全球最大的教育机构国际联合会,为54国逾3300个相关机构提供服务。
  •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加入国际重要组织全球公共政策联盟(Global Public Policy Network),成为这个联盟组织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之外的第一个成员。加入联盟之后,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即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及巴黎政治学大学共同开办双边双学位课程。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还与迪拜政府学院签署谅解备忘录,协力为中东和海湾合作理事会国家的政府官员设计和提供高级执行教育课程。
  • 国大与海德拉巴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展开合作,促进学生与教职员的交流、联合推展研究项目,及在招生方面相互援助。
  • 国大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 ,推展大学各院系本科生之间的交流计划。斯德哥尔摩大学是瑞典国立大学,设有人文科学、理学、法律及社会科学四大学院,曾培养出四位诺贝尔奖得主。
  • 法学院为配合创立50周年庆而出版了一部纪念特辑:《黄金天平:国大法学院50年法学教育》(Scales of Gold: 50 Years of Legal Education)
  • 新加坡总统纳丹于7月5日举行的国大校友奖颁奖礼上获颁2007年度杰出校友奖。这是国大颁给校友的最高荣誉奖项,表彰在各自专业领域、社会和国家取得超凡成就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另有20位校友也在同场颁奖礼上获得表扬,其中10人获颁卓越校友服务奖,另10人获颁杰出青年校友奖,得奖人包括政要、商界领袖、企业家和创作歌手。
  • 国大武吉知马校园于这一年7月8日举行揭幕典礼,特邀副总理、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律政部长贾古玛教授亲临主持仪式。千多名校友、学生、员工、捐赠人及相关各方出席了盛会。
  • 9月28日,国大在一场表彰捐赠者的晚宴上,为即将启用的邵氏基金校友会大厦 (Shaw Foundation Alumni House)正式推出新的“创建基金捐赠者计划” (Founding Benefactors' Initiative)。推介仪式由国大名誉校长兼邵氏基金校友会大厦赞助人纳丹总统亲临见证。邵氏基金和国大校友协会(NUSS) 分别捐赠了1000万元和500万元,在晚宴上获认可为主要捐赠者 。
  •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牙科学院及国大医院设立统合管理新架构,称为“国立大学医学组织”( National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 - NUHS)。这一联合实体将有助于医生、教师及员工更有效地一起工作,在临床护理、医疗培训及研究方面实现更大的协同效应。
  • 新加坡政策研究院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合并,今后将以自治研究中心的模式继续运作,附属于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体系,却维持独立的管理委员会。两院合并,既有助于新加坡政策研究院开拓研究范围与关键政策分析领域,也能增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研究实力,尤其是新加坡在地研究。
  • 李光前国大—斯坦福东南亚研究计划(Lee Kong Chian NUS-Stanford Intitiative on Southeast Asia) 推出。这是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联同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 (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共同推出的合作计划,由李氏基金拨款250万美元资助,通过学术、政策研究与教育,深化国际间对东南亚的了解。
  • 国大风险管理研究所与新加坡交易所就开展金融研究合作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是风险管理研究所首次与商业机构合作进行研究,以期在产业衍生产品、亚洲信贷衍生产品及碳交易方面,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机会。

国大继续开拓更多联合学位及双学位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

  • 法学院及理学院联合开办法律及生命科学学士双学位课程,这一年7月开课。新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探索法律与生命科学之间的广泛联系,研究焦点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生物科技、生物伦理、环境法规、法证科学、保护知识产权等等。
  • 管理学院和文学暨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办商业传播及新媒体学士双学位课程,这一年7月开课。新课程因应媒体及娱乐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修读这门课的管理学院学生可在四年半到五年内考取两个学位。
  • 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s - UNCCH) 联合开办文学士课程,这一年7月开课,为学生提供经济学、英国文学、地理、历史、政治学等多个主修科目。报读这个课程的国大学生将到北卡罗来纳大学修读其中的二到五个学期。
  • 国大同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联合开办博士课程,招生活动将在两校共同督导下展开。

将在2007/08学年第二学期和2008/09学年才陆续推出的新课程计有:

  • 国大法学院与纽约大学法学院联合开办法律学士和硕士课程,2008年7月开课。这项内容独特创新的课程让国大法学院本科生能在一般本科课程四年时间里考获国大学士学位及美国顶尖法学院硕士学位。
  • 工商管理荣誉学士或学士学位及计算(计算科学)荣誉学士双学位
  • 工商管理(会计)荣誉学士或学士学位及计算(计算科学)荣誉学士双学位
  • 工商管理荣誉学士或学士学位及计算(信息系统)荣誉学士双学位
  • 工商管理(会计)荣誉学士或学士学位及计算(信息系统)荣誉学士双学位
  • 国大法学院和纽约大学法学院提供的法学士(LLB)和法学博士(JD)双学位课程
  • 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为开办心理学(临床)硕士课程,以因应社会对临床心理医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 与墨尔本大学合办心理学(临床)硕士联合学位课程。
  • 开办临床研究硕士课程,因应社会对拥有科研能力的临床专家日益增长的需求
  • 风险管理研究所开办国大—哥伦比亚大学专业双学位课程。
  • 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硕士双学位课程
  • 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政策硕士双学位课程
  • 法学硕士-公共行政硕士双学位课程
  • 法学硕士—公共政策硕士双学位课程
  • 工程学院工程科技管理系开办的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课程
  •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开办亚洲文化研究博士课程。这项跨学科课程将把研究重点集中在亚洲的情境和内容。新加坡知名建筑师兼亚洲城市与文化问题专家林少伟教授捐出100万元捐款,资助设立“林少伟研究员基金”(William Lim Siew Wai Fellowship),充作亚洲文化研究基金。

国大的研究方兴未艾,继续蓬勃发展。本季度的重大开发与突破包括:

  • 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和教育部联合拨款,资助成立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QIST) 卓越研究中心。国家研究基金和教育部拨出7亿5000万元经费,资助好几所卓越研究中心的设立,每一所研究中心均由世界级研究员挂帅,配合新加坡长期的战略利益锁定各自中长期的研究项目。国大就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所提呈的建议书,获选为第一所卓越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将由李光前百年校庆教授基金得主Artur Eker教授领导,通过跨学科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信息处理的基本极限寻求突破。它将同时开发在密码学和计算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量子技术。
  • 新成立的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中心(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 SMART)将设于沃伦大学城(University Town@Warren) 。SMART是卓越研究与科技企业学园 (Campus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 CREATE)内的第一家研究中心,旨在促进特选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与新加坡在地知识型企业联手开展研究项目。SMART的首个跨学科研究小组这一年7月开始工作,就传染性疾病进行研究。
  • 国大工程学院设立新加坡—代尔夫特税务研究联盟(Singapore-Delft Water Alliance -SDWA)。SDWA是新加坡第一家跨机构、跨学科的水务知识研究中心,由国大、荷兰水务专业公司代尔夫特水利公司(Delft Hydraulics)及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联合开发,旨在发展水务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并针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相关问题展开实验。研究、教育及专业咨询服务的开发,是SDWA的三大主攻方向。
  • 推出新的岸外科技研究计划(Offshore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me)。这项计划由国大岸外研究与工程中心 (Centre for Offshore Research & Engineering - CORE)主导,接下来三年将获得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的500万元研究经费,而经济发展局则通过培训与实习计划为CORE提供支持。多方的综合支持,极大地推动了CORE实现其愿景,推动岸外及海事业发展,成为这个领域中研究、开发及技术应用首屈一指的离岸工程中心。
  • 由国大与国防科技局携手创建的国大淡马锡研究所(Temasek Laboratories - TL@NUS )有了永久安身之所,全新的淡马锡实验室大楼就设在国大工程学院附近,内有办公室和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可推展多方面研究,包括空气动力学、控制与导航、电磁学、材料研究、信号处理、信息安全及非线性动力学等研究。
  • 由国大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 - TMSI)牵头的14人国际团队对气候变化的在地影响进行了首个研究项目。此后两年,这个研究项目将锁定几个关键领域,包括降雨量、气温、风速,审查自1960年以来的数据,为下一个世纪作出预测。
  • 互动数字媒体研究所 (Interactive and Digital Media Institute - IDMI)成立。这是新加坡在互动及数码媒体领域里首个跨学科研究所,它将设有八个实验室,包括混合实境、社会机器人学、游戏、环境智能、多媒体传感、认知与社会研究、艺术创想及多模式分析等。研究所将在涉及新加坡重大及未来需要的新兴领域中开展应用导向的前沿基础研究。迄今已敲定的范本项目共17项,其中多个研究项目可望在一年内推出。
  • 国大环境研究所(NU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 NERI)成立,志在成为环境问题跨领域研究、教育及专业咨询的先驱环球中心,尤其将聚焦印象新加坡及本区域的环境相关课题。国大环境研究所将协调综合并促进国大在水务、废物、空气质量、能源、传感、安全、环境卫生及政策问题方面的研发和教育计划。它将借助国大各院系及研究中心的实力,制定计划因应各种关键的环境问题,推展高端研究,扩展国大在主要环境领域的能力,并与国大全球网络及业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与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校区 (St Louis) 社会发展中心合作,设立社会发展研究(亚洲)中心 (Centr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sia))。中心将展开应用研究,并推出各项社会发展先驱计划;也会就社会发展扩展知识面,并聚焦亚洲,以支持相关政策和计划,更好地处理种族宗教和谐、老龄化及资产开发等问题。
  • 杨潞龄医学院杨启源副教授领导的19人研究团获得一笔2500万元的研究经费拨款,创下新加坡生物医学研究历来最大的一笔单一拨款。这个项目称为“新加坡胃癌研究”,由全国医学研究理事会(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与国家研究基金联合赞助,是第一个在转化与临床研究旗舰计划(Transl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Flagship Programme)下获得资助的首个项目。
  • 国大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 联合设立临床影像研究中心 (Clinical Imaging Research Centre – CIRC),采用西门子医疗系统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提供的诸多先进影像工具进行临床研究,提高人类的生物医学影像水平。西门子公司将以合作伙伴的名义,在今后五年拨出250万美元的研究基金,资助CIRC对转化医学进行合作研发。
  • 生物科学系Ding Jeak Ling 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血紅蛋白的额外功能。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一年8月在《自然免疫学》期刊(Nature Immunology journal)上发表,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开拓了新路。
  • 在国家研究基金推出的“竞争科研计划”( Competitive Research Programme)下,国大的四个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各1000万元的优厚拨款。四个项目分别由钟台生教授、Ding Yun副教授、罗建平副教授(Assoc Prof Loh Kian Ping)及Markus Wenk副教授主导,研究重点包括:用于能源相关之气体分离的膜技术、多功能自旋电子材料与装置、石墨烯材料与装置,以及脂类组学。
  • 国大设立能源学研究所 (Energy Studies Institute - ESI)。这是东南亚首个探讨能源课题的智库,研究范围横跨各领域学科。能源学研究所的设立,对新加坡发展成能源战略研究枢纽至关重要。
  • 国大设立新加坡第一所自然灾害研究中心 (Centre for Hazards Research),旨在通过研究和教学,提供和传授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自然灾害中心设在工程学院内,初期将主要研究地震颤动及其对基础设施如建筑物、道路、隧道及其他实质构筑物的影响。
  • 国大与肾脏透析基金(KDF)共同设立肾脏研究基金,以期为肾脏病及肾脏相关疾病寻求长期方案。肾脏透析基金承诺三年内拨出75万元。肾脏研究基金所支持的第一个项目,是糖尿病干细胞研究,由顶尖移植外科医生、剑桥大学名誉教授兼杨潞龄医学院校友会杰出客座教授Roy Calne爵士领导。
  •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联合建立“神经系统科学研究”伙伴关系。这项合作计划将着重于转化研究,并将聚集和扩展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属下分子细胞生物研究所“发育神经科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小组所进行的现有研究。“神经系统科学研究项目”由杜克-新加坡医学研究生院“神经行为障碍”之招牌研究计划协调进行。
  • 杨潞龄医学院、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联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与世界最大的非盈利癌症研究所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Ludwi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 LICR) 合作,由LICR在新加坡设立研究所分支,推展转化与临床癌症研究。这是LICR在亚洲设立的首个研究机构。除了亚洲,LICR 在澳洲、欧洲及北美和南美洲共有10个研究机构。
  • 杨潞龄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从事‘高生产力活动’,如积极就业、绘画、园艺、烹饪、阅读、购物等等,是降低老人失智症症风险的最有效方法。这项研究是第一次在亚洲展开,耗时两年,对1635名年龄55岁以上的华族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成果这一年10月获得国际老年精神科协会(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 )颁发的二等奖。
  • 国大和国立脑神经医学院(NNI)联合研究显示,多喝红茶能有效降低新加坡华族人口患上帕金森症的风险。这项研究结果于这一年10月举行的首届“亚太帕金森症暨动作障碍学术研讨会”(Asian and Oceania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ovement Disorders Congress) 上获颁“最佳研究推介”二等奖。同年12月,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流行病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网络版上发表。


捐助

国大继续获得热心捐赠者的鼎力支持与慷慨解囊,所获捐款用以资助各种学术和研究活动。这些捐款包括:

  •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获得一亿新元捐款,这笔捐款是香港商企大亨李嘉诚通过李嘉诚基金和长江实业(控股)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等公司捐赠的。李嘉诚的慷慨捐献将用于设立一项捐赠基金,资助各类学术活动,包括讲座教授及设立奖学金。这将有助于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吸引亚洲有前途的年轻决策者到国大学习公共政策,实现学院使命。
  •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获得邱德拔遗产8000万元捐款,用于推展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这笔捐款是邱德拔遗产最大一笔单一捐款。
  • 陈树南信托基金捐献100万元,为国大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这笔款项将通过大学年度捐赠计划以学生助学金形式发放。
  •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获得邵氏基金500万元捐款,以设立邵氏基金学者计划(Shaw Foundation Scholars Programme)。这项计划将为这所研究生院的创新与跨学科教育研究活动注入新活力,并为学院里攻读医学博士课程的本地及海外优秀生提供奖学金。
  • 国大商学院获得印尼大企业力宝集团一笔2100万元捐款,为管理学院历来获得的最大一笔私人捐款,也是力宝集团捐赠国大的首笔捐款。其中1500万元将用来发展管理学院的新主楼(新主楼将以集团创建人和主席Mochtar Riady命名),其余600万元用于资助两个卓越教授职位( 两个教授职位分别以力宝集团公司总裁Stephen Riady博士以及集团首席执行官James Riady命名) 。
  • 杨潞龄医学院获李氏基金187万5000元捐款,为儿科传染性疾病领域设立“陈爱礼研究奖学金”(Alice Lee Research Fellowship)。这项奖学金是以李氏基金创办人李光前博士已故妻子陈爱礼夫人命名。
  • 曾为新加坡骨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已故著名骨科医生N Balachandran教授的妻子Rita Balachandran夫人,向杨潞龄医学院捐献150万元。这笔捐款将用于设立骨科手术系儿科骨科教授职位。
  •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获吴氏基金会600万元捐款。这笔款项将用于设立吴氏基金会学者计划(Goh Foundation Scholars Programme),以资助有才智的本地及国际学生在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

发展

4月1日,国大为迈向全球大学的目标掀开了全新篇章。国大正式成为非牟利有限公司,采纳全新的管理方式,自此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自行制定发展方向、树立独特风格,在教育、研究、服务,不断攀登新高峰。校董会则从旁予以指引,协助管理层履行国大使命、实现国大目标。

1月14日,国大主办了研究型大学国际联盟(IARU)首届校长会议,标志着研究大学国际联盟正式成立。会上,联盟成员国就可能合作的研究项目进行讨论,包括人口流动、老龄化与保健、食品与水源、能源与环保以及安全等课题。

国大与上海复旦大学及韩国高丽大学合作,共同成立了“上海、首尔、新加坡大学联盟”(取三座城市英文名,简称“S3大学联盟”)。初步推行的计划包括,高丽大学将着重于亚洲MBA课程,国大及复旦大学则分别推动同亚洲金融市场和生物科技有关的课程。所有在“S3大学联盟”旗帜下开展的教育与研究项目,都将以亚洲为出发点,放眼世界。

国大校长施春风教授完成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两年主席任期后,受委为联盟荣誉主席。联盟秘书处依旧设在国大。

施春风教授同时受委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学院 (APRU World Institute)管理委员会主席。这所高水平研究学院旨在汇集世界各地的杰出研究员,针对全球重要课题,推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工作。

国大成立“面向中国发展战略委员会”,为国大在中国推展的项目与活动制定长远的战略和目标。首要任务之一是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开拓国大的能见度。委员会也希望每年能安排1000名本科生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及在初创公司实习。

作为中国发展战略下的其中一项计划,“国大中国校友会秘书处”与同年10月20日成立,以支持国大校友在华的活动,并与中国各所大学及企业机构建立联系、促进合作。

国大同印度科学理工学院签订谅解备忘录,联合成立“国大班加罗尔分院”(NUS College in Bangalore - NCBA)。这所学院是全球第五所、也是国大第一所海外研究生院,旨在让国大生有机会开拓接触面,了解这座有“印度硅谷”之称的城市在信息科技、科学及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国大每年将选送25名学生到班加罗尔的高科技起步公司工作,同时在印度科学研究院学习商业、工程、资讯科技及科学课程。首批10名学生今年12月前赴班加罗尔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

国大将把武吉知马校区发展成法学、公共政策及研究的战略中心。国大法学院先于今年7月迁入武吉知马校园,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研究所、东亚研究所及南亚研究所随后在12月陆续迁入。为了让国大的多个校区整合为同一个社群,国大成立了武吉知马校园管理处,确保肯特岗校区和武吉知马校区之间的服务和谐顺畅。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 (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 Singapore - GMS) 在欧南校区举行动土仪式,掀开学院发展的新里程。预计在2009年完工的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将占地2万3000平方米,设有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教室及办公室。

国大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立第14个校友会,进一步扩大全球校友的联系网络。

国大为纪念已故慈善家李光前及陈振传的慷慨捐献及教育宏愿,以及为提升国大教育与研究实力所做出的显著贡献,特地于这一年5月29日举行隆重仪式,正式把大学堂的两栋大楼分别以两位慈善家的名字命名。国大名誉校长纳丹总统主持了命名仪式,并为两座大楼的两尊奠基石揭幕。李光前所成立的李氏基金及陈振传设立的陈振传基金会在去年总共捐赠5900万给国大。此外,几幅重要人物的巨型肖像也仪式上首次亮相,包括国大历任名誉校长及内阁资政李光耀、国务资政吴作栋及陈庆炎博士三位杰出校友奖得主。

国大利用李氏基金及陈振传基金会的部分捐款成立了“百年校庆教授基金”,邀请全球顶尖人才到国大。受委的教授均为在各自领域里深受国际推崇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包括:

  • Artur Ekert 教授(剑桥大学量子物理学Leigh Trapnell教授) – 李光前百年校庆教授 (海外)
  • Subra Suresh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Ford工程系教授) – 陈振传百年校庆教授 (海外)
  • Richard Friend爵士(剑桥大学Cavendish物理学教授) – 陈振传百年校庆教授 (海外)
  • Alastair Campbell教授(布里斯托大学医学院医学道德中心医学道德名誉教授兼研究员)
  • 贝烈炜(Barry Halliwel)教授(国大常务副校长[科研]) – 陈振传百年校庆教授
  • 陈晓云(Louis Chen)教授-陈振传百年校庆教授

国大为庆祝百年校庆举办了下列活动:

  • 国大校友会中心 ( Alumni Complex) 动土仪式
  • 国大百年校庆“发展与支持教育”大会
  • 2006 年国大百年校庆古董车慈善赛
  • 国大百年校庆音乐会
  • 国大百年校庆诺贝尔奖得主公开演讲系列(李远哲,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 2006年国大百年校庆开放日
  • 国大百年校庆巡回展
  • 国大百年校庆写作比赛颁奖典礼
  • 国大全球企业家峰会
  • 国大优质服务日
  • 国大—国大校友俱乐部NUSS高尔夫球大赛-创下最多人同时挥杆的健力士世界纪录
  • 第11届数据库系统的先进应用国际学术会议
  • 新加坡材料研究学会的第二届先进材料会议

国大继续加强课程内容,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今年推出的新项目计有:

  • 国大系统科学院及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联同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合作设立“新加坡电子政府领袖中心”。 中心于10月开幕,向外国政府提供电子政府相关的研究、咨询与教育服务。
  • 国大法学院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联合推出“法学士及公共政策硕士”双学位课程。有关课程在2007年开课,旨在培训法律系学生,让他们日后能够从事法律、公共服务及外交服务领域的工作。分别攻读两个学位原本需要五年半到六年时间;如今把两个学位结合同步展开,学生可在四年半到五年里考获双学位。
  • 国大商学院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联手推出新的“工商管理荣誉学士暨公共政策硕士”双学位课程。新课程将在2007年8月开课,旨在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工作。分别攻读两个学位原本需要长达六年时间;如今把两个学位结合同步展开,学生可在四年半到五年里考获双学位。
  • 国大法学院推出新的法学(海事法)硕士课程 (Master of Laws (Maritime Law) )和海事法及仲裁研究生文凭课程 (Graduate Diploma in Maritime Law & Arbitration)。两项课程都在2007年8月开课。新的硕士课程涵盖商业船运、海事保险、船运条例及海洋政策等课题的法律事项。研究生文凭课程则训练船长、轮机长等专业人士以及从事海事业工作的其他科系的毕业生。
  • 国大推出新的理学(语言与病理学)硕士课程,因应社会对语言治疗师日益增加的需求。课程将在2007年1月开课,是新加坡第一项语言病理学领域的专业实践课程。这也是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及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第一次联手开办学位课程。
  • 国大陈爱礼护理研究中心这一年8月起推出理学士(护理学)课程。成绩优异的学生将可继续攻读荣誉课程,最终获得理学士(护理学)荣誉学位。这也是本地大专学府首次为本科生开办全时间护理学学士课程。
  • 国大设计与环境学院这一年8月起推出工程与设施管理理学士课程,为的是为建筑环境业栽培未来领袖,既有能力化解种种战略和营运困难,执行最佳管理作业方式,还要拥有制定政策做决定的魄力。
  • 国大商学院这一年8月推出会计专科工商管理学士课程。除了协助学生掌握会计和管理技能,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实习,并接受研究生的指导。首批招生人数为100人,并将逐渐增加到每年250人。
  • 国大设计及环境学院更新其房地产学士课程内容,让学生一开始就专攻某个领域,并报读更广泛的课程单元,其中包括房地产金融与管理、管理与发展、市区政策与市区规划。
  • 国大同新跃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学术联系,在师资教学交流、研究及课程开发上进行合作,并且允许学生到彼此的大学修读课程并获得学分。

国大也拓展海外联系网,包括:

  • 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赫斯商学院 (Hass School of Business) 联合成立“伯克利—国大风险管理研究所”(Berkeley-NUS Risk Management Institute)。学院计划通过金融研究、高级经理培训及认证课程,推广风险管理的前沿知识。
  • 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娱乐科技中心联办“通讯及媒体计算学”学士及“娱乐科技”硕士的双学位同步课程。
  • 同纽约大学法学院联办法律硕士联合学位课程。
  • 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国大博学计划同美国耶鲁大学展开夏季交流活动,让国大和耶鲁大学学生可以到彼此的校园上课及交流。
  • 国大法学院连同亚洲其他专家将联办“世界贸易组织区域贸易政策课程”(WTO Regional Trade Policy Course)。课程对象是亚太区的贸易官员内容涵盖世贸组织的法律和政策,为期12周,2007年起在国大武吉知马校区开课,预计持续3年。
  • 同印度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促进双方的师生交流及合作计划。
  • 同日本东京大学就促进学术及研究活动达成广泛协议。

国大好莱坞实验室(NUS Hollywood Lab)在美国加州洛杉矶成立,以加强同国际机构的研究合作,以及互动与数码媒体的技术商品化工作。实验室将同好莱坞主要电影制片厂、北美各所大学及娱乐公司密切合作,集中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学生交流、客座教授交流等计划,并落实新美之间的商业合作机会。

国大将同全球企业通用电器公司的一个单位合作,共同设立新加坡第一所世界级水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展开水处理与系统集成、基础化学与薄膜应用、离子交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新加坡发展成环球水务中枢作出贡献。

国大同美国非牟利机构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联合设立的“国大卫生服务研究中心”(NUS Centre fo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在国大落户,以期加速推动并实施新加坡的卫生服务研究工作。

国大同美国田纳西州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慈善团体Viva基金及国大医院签署谅解备忘录,设立Viva儿童癌症基金( Viva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ancer - VFCC),专注于改善新加坡及亚洲其他地方癌症儿童的治疗与存活率。

国大开设印度研究计划办事处(Office of India Research Initiatives - OIRI),附设于常务副校长(科研)办公室内。印度研究计划办事处旨在促进国大同印度顶尖大学及研究所的合作,通过资助两国实验室人员互访,并让研究生针对双方都感兴趣领域开展研究合作计划,促进推出联合学位课程的可能性。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设立生物医学道德研究中心(Centre for Biomedical Ethics - CME)。这是新加坡第一所以医德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中心,将针对符合新加坡国情的生物伦理学课题进行研究。

海皇东方航线奖学金基金 (Neptune Orient Lines Fellowship Fund) 在国大设立,以推动全球货运及后勤领域的专业研究工作,加强其知识与研究。国大将同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及新加坡管理大学合作,进行首两项研究计划,着重研究海事交通运输与发展。

 

成就

国大在《泰晤士报》200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世界首20大及亚洲前三甲。在学科排名方面,国大在科技领域排名第8、生物医药领域第9、社会科学领域第11、文学与人文科学领域同样排名第22。这一年的排名标准包括:研究实力(由3703名学者展开同行评审,他们须为各自的专科领域列出在研究方面表现最好的30所大学,及按院系被引用的次数)、教学质量、毕业生受雇能力(根据对全球736个雇主所做的招聘调查)。

在《新闻周刊》排名中,国大被列为亚洲及澳洲全球大学的前三名,全球则名列第31。这份国际期刊的评选标准包括大学的开放性、多元化、及研究方面的独特性等等。

《金融时报》评选国大商学院的全时间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为全球第92、亚洲第三。 除整体排名外,这项排名制度还通过校友就职动向对大学的国际流动性作出评比,国大商学院在这个项目中全球第5。其他评选标准包括研究成果、毕业生就业率、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员比例。

国大的亚太高层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获《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第29。国大商学院以中英两种语文授课的EMBA课程,评选标准包括:教职员资历、研究成果、教职员及学生的多元性及校友的事业发展。

《经济学人智库》对世界最佳全时间MBA课程进行排名,国大名列第99名。这份刊物隶属于《经济学人》,专报道企业信息,评选标准包括师生素质及课程是否有效为毕业生开拓新就业机会。

国大商学院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全球研究大学排名中名列第51。德州大学是根据2001到2005年之间所做的调查进行排名。国大在北美地区外排名全球第4。

根据TopMBA.com网站进行的2006年度国际雇主调查,在亚太各所大学之中,国大商学院的MBA毕业生,是雇主最希望聘请的员工。调查对象包括33个国家的455家机构。调查机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顶尖职业与教育网络公司QS (Quacquarelli Symonds)。

由国大工程系学生所设计的跑车“第二个百年”,在汽车工程学学会(Formula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比赛的整体设计项目中排名第9;总成绩在亚洲排名第1,在全球排名第27。该比赛在美国密歇根举行。

国大法学院学生在牛津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校际知识产权法律辩论大赛中,勇夺冠军。

发展

微电子和分子医学全球联合体(Global Enterprise for Micro-Mechanics and Molecular Medicine GEM4) 把秘书处设在国大。GEM4是全球首个结合工程、科学及纳米科技于一体的国际合作组织,汇聚世界各地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卫生医疗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因应全球所面对的医学挑战,包括传染病、心脏疾病、癌症以及环境健康问题等等。GEM4成员除国大外,还包括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乔治亚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 ( Institut Pasteur)、德国Max-Planck研究所、泰国的朱拉蓬研究所 (Chulabhorn Research Institute)。

国大同亚、澳、欧、美四大洲的9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签署协议,成立研究型大学国际联盟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这些大学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苏黎世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及耶鲁大学。联盟为这10所大学搭建平台,促进横跨学科领域,突破文化差异及地域疆界的研究及教育交流。

国大启动了常年捐款运动,向所有校友及教职员伸出触角,鼓励国大社群回馈母校,培养饮水思源的文化。捐款所得将确保国大有充足资金掌握机遇提供优质教育,实现跻身全球大学的目标。这一年的捐款所得将直接用作学生补助金。

国大在中国上海设立办事处,位于上海市中心徐家汇区。办事处充当教育、研究及企业活动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国大相关企业或新加坡其他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提供方便。选择上海为据点,主要看中上海地理位置优越、科技蓬勃发展,经济也欣欣向荣。国大上海办事处占地300平方米,部分办公楼用地可出租,也为当地商企界提供广泛的联系网络。

长达一整年的国大百年校庆系列庆祝活动开跑。百年庆典在新落成的大学堂 (University Hall)掀开序幕,逾300名教职员、校友、学生、捐款人及合作伙伴参与其盛,重点节目包括新国大校旗升起、国大百年校庆雕塑揭幕、及献唱国大校歌“永恒国大”。另有一场摄影展,展现国大社群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其一是国大百年校庆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其二是国大校友陈建民医生,以轮椅代步,完成在70天内征服7大洲的马拉松,为儿童肿瘤教授基金筹款。

国大为百年校庆策划的100项活动,都围绕着办校百年五大主题:加强全球联系、推崇卓越学术、传承优良传统、丰富文化色彩、攀登体育高峰。其中两项重点活动分别是美国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 AAU) 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联办的校长圆桌会议,以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第9届校长常年大会。这两场大会总共吸引了50多所大学的校长参与,与会嘉宾在规模上层级上均属国大历来之最。印度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Indian Universities – AIU) 的大学高层也出席了圆桌会议。在那场圆桌会议上,与会大学还同内阁资政李光耀就“大学在全球化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课题进行对话。

在总统府举行的迎宾晚宴上,国大颁发百年校庆火炬予副总理陈庆炎博士,以表扬他为推动国大发展所展现的前瞻性领导。国大也首次颁发杰出校友奖(Eminent Alumni Award),获奖人除陈庆炎博士之外,还有国务资政吴作栋及内阁资政李光耀。

为配合百年校庆,国大在这一年里推出好几项新计划:

  • 设立“全球优异奖学金”(Global Merit Scholarship - GMS),以栽培才情兼备的杰出本地学生成为未来领袖及企业家。获颁这项国大最高荣誉奖学金的学生有机会修读除医科和牙科之外的任何课程,在考获第一个学位后,再到任何与国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大学就读一年,或者攻读双学位课程。
  • 国大医学院的临床研究中心 (Faculty of Medicine's Clinical Research Centre) 设立博物馆,馆内设有7个展览厅,通过医疗仪器、医学笔记、照片及录音等文物与档案资料,展示新加坡的医学发展史。
  • “国大百年校庆大挑战”是一项划时代体育盛事,充分映证了国大突破极限、攀登新高峰的精神。在“大挑战”旗帜下展开的体育活动包括:国大及星展银行联办的“文化遗产之旅大竞跑”、国大百年校庆竞跑,以及百年校庆超级马拉松赛。在马拉松赛活动中,国大校友陈建民医生坐着轮椅完成100公里的赛程,创下纪录,为儿童肿瘤教授基金筹款。
  • 百年校庆开幕庆典及晚宴
  • 百年校庆企业精神奖
  • 百年校庆募捐日
  • 百年校庆花车日及校友回校日
  • 百年校庆新生入学典礼
  • 百年校庆环球教育大会
  • 百年校庆文化遗产展览
  • 百年校庆医学晚宴
  • 百年校庆诺贝尔奖得主公开演讲系列,及
  • 先进科技材料国际会议及先进材料国际会议

教育部接纳“大学自主、管理及资助”(University Autonomy, Governance and Funding – UAGF) 指导委员会的建议,2006年中旬之前,让国大改组成私立大学。国大将以非牟利机构的方式经营,而且享有更大自主权,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并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版图中,树立独特风格。

国会通过了国大企业化法案,为国大争取更大自主权并以非牟利机构方式经营铺平了道路。此外,国大还成立一个10亿元多种货币中期票据计划。售卖票据所得将用来资助国大的资本支出及一般营运资本需要。

国大同美国杜克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创建国大医学研究生院 (NUS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 GMS)。新学院将设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内,为研究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医学博士课程,其中第三学年将专注于展开基础或临床科学的研究项目。学生将有机会在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及美国杜克大学与临床科学家一起工作,观摩学习。

国大首次推出寄宿型学院计划,为国大的学习和生活开拓新层面。预定在2009年完工的开发项目,涵盖8座寄宿型学院和研究生宿舍,总共可容纳约6000名学生。每所学院各有特色,提供跨科系的多元化教育,也通过新老生同住一个屋檐促进学生与学者教授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此外,寄宿型学院还建有各种设施,让学生有更多共享空间开展联谊与知识交流活动。寄宿型学院将建在沃伦高尔夫球场 (Warren golf course) 原址,由一座多层的行人及汽车天桥与肯特岗主校园相连接。

国大3大捐赠者:杨潞龄基金、李氏基金及陈振传基金会总共捐献了1亿5900万元,协助提升国大的教育及研究素质。

  • 杨潞龄基金所捐献的1亿元是新加坡大专院校从私人捐赠者获得的最大一笔单一捐款。除提升医学院的设施外,这笔款项将用来加速八大研究领域的发展。这八大领域对新加坡的卫生保健需求特别重要,其中包括老化/神经科学、癌症、传染病及免疫学。国大医学院改名为“杨潞龄医学院”,以示对捐款的重视。
  • 李氏基金所捐献的3000万元将用来成立“陈爱礼护理研究中心”(Alice Lee Centre for Nursing Studies) ,并在医学院开办首个全职护理本科学位课程。捐款也将资助“李光前奖学金”及两份“李光前百年校庆教授奖”(Lee Kong Chian Centennial Professorships)。
  • 陈振传基金会所捐献的2900万元,将资助四份“陈振传百年校庆教授奖”(Tan Chin Tuan Centennial Professorships),并通过“陈振传马来研究客座教授奖”(Tan Chin Tuan Visiting Professorship in Malay Studies) 等各种计划协助促进同马来亚大学的合作。

为肯定李氏基金及陈振传基金会的贡献,国大将新落成大学堂的两座相通的大楼分别命名为"李光前大楼"及"陈振传大楼"。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由内阁资政李光耀正式揭幕。学院配合开幕典礼举办“借鉴中印经验,因应全球化趋势”(Managing Globalisation: Lessons from China and India) 论坛,李资政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在2004年8月成立,计有50名学生攻读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硕士课程。

政府宣布,把具有历史意义的武吉知马校园归还国大。国大法学院将在2006年搬迁到武吉知马校区。

国大继续加强与海外大学及研究所合作推出的多元化联合学位课程。这一年推出的新课程计有:

  • 同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联办高性能工程材料联合硕士学位课程 (Master in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 国大属下的金融工程中心 (Centre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 同北京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训练金融工程学及计量金融学的专才。

国大推出新计划,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跨学科学习。这些计划包括:

  • 推出3项双学位课程:经济和法律双学位课程、工商管理和法律双学位课程、材料科学工程及物理双学位课程。
  • 国大工程学院成立材料科学及工程系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推出以研究纳米科学与科技材料为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 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重整资讯与传播管理课程,允许学生选修国大商学院及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单元。这项课程也将加入互动媒体与传播管理等新学科,并改名为“传播及新媒体课程”(Communications and New Media Programme)。

国大也继续加强现有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 推出新的“工程科学课程”(Engineering Science Programme - ESP),为具备科学背景的工程人才提供培训,让他们日后有能力在跨领域跨科系的大环境下在研发机构、政府部门和民事服务里担当领导角色。这项本科生课程由理学院和工程学院联合开办,2006年8月录取的首批学生计有四五十人。
  • 推出新的免疫学课程,着重免疫系统里抗原呈递、T-细胞生物学、先天免疫这三大基本面的教育与研究。课程结合了免疫学研究及临床试验,不只同本地医院合作,也同欧洲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合作。
  • 从2006年8月起推出马来研究及南亚研究两个新的荣誉学位课程。
  • 同海外学府达成交流协议:
  • 同北京大学达成协议,让国大博学计划最多10名学生前往北大修读中华历史、文化、中国社会学及经济等课程。同样的,北大元培计划的学生也将前来国大进修一年
  • 同马来亚大学达成协议,让国大马大的建筑系及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学生有机会到彼此的校园上课。

国大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签署谅解备忘录,设立在斯德哥尔摩的国大海外学院(NUS College in Stockholm),这是国大在欧洲的第一所海外学院、也是全球第四所海外学院。每年将有30名学生获选到斯德哥尔摩,一边在当地科技起步公司实习,一边修读同创业及科技有关的课程。有关课程将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企业家学院(Stockholm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联合授课。斯德哥尔摩企业家学院是由好几个瑞典学术机构推出的联合计划,这些机构包括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及大学艺术、工艺及设计学院等。国大斯德哥尔摩海外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将在同年7月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第二阶段合作计划正式开启,推出三项新的工程课程及一项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将能通过这三项课程考取双学位,即麻省理工学院连同国大或南洋理工大学颁发的硕士双学位,或是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的硕士学位外加国大或南大颁发的博士学位。这四项课程的博士学位都将由国大或南大颁发,但博士论文则由麻省理工学院、国大或南大师资联合监督。学生最终可获得国大或南大颁发的博士学位。

国大新增设的讲座教授包括:

  • 国大属下的岸外研究及工程中心 (Centre for Offshore Research & Engineering - CORE) 设英国劳埃德船级社(Lloyd's Register Professorship) 教授基金及新加坡海事及港务局的海事科技教授基金 (Maritime Technology Professorship)。两项基金总值900万元。
  • 以国大校友陈树南捐赠的250万元命名的“陈树南医药道德教授基金”(Chen Su Lan Professorship in Medical Ethics )。知名医学学者及研究员将获委任,在杨潞龄医学院协助教学、奖学金及研究工作。
  • 由前教职员黄福文医生捐献150万元而命名设立的“黄福文儿科教授基金”。著名的儿科医生将获委任,在杨潞龄医学院的儿科部门担任教育及研究工作。

国大成立大学层级的海事研究中心,旨在把新加坡发展成国际海事枢纽。

国大数理中学(国大附中)(NUS High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迁至金文泰一道的新校舍,与国大肯特岗校园只有五分钟步行距离。占地4.7公顷的新校舍设有9所实验室、46间教室、3个生态园、一个观察站、一栋可容纳430名学生的宿舍,以及跑道、网球场等体育设施。全校提供无线上网连接,方便学生查询国大的网上教学内容及资讯信息。

 

成就

根据伦敦《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排名,国大跻身世界大学100强首25名之列,世界排名第22,亚洲则入三强之林。学科领域排名方面,国大在科技领域排名第9, 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13,生物医学领域排名第15。这项一年一度的高校排名所依据的标准包括:每名教职员的学术论文获引用的次数、师生比例、国际师生所占的比率等等。国大在同侪评选这项主要标准中表现优越,突显了国大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

国大商学院开办的亚太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30。这项课程以中英两种语文授课。《金融时报》是根据知识成果与研究、多元化、所提供的国际经验以及校友的事业发展等指标列出排名的。

国大登山队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员包括机械工程系学生张源凯、副研究员Lindley Zerbe (遥感影像处理中心)、文学暨社会科学院毕业生余康驎、应用科学系毕业生柯为翔及机械工程系毕业生赵益峰。

发展

国大在智利举行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常年校长大会上,获推选连任主席,在新的两年任期内继续领导这个由36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组成的联盟。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落成。这所自治学院以研究公共政策为主,尤其是亚洲社会的公共政策,着重探讨发展中、过渡间,以及新兴的工业经济体,在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时所面对的挑战。

国大同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1年联合创建的设计科技研究所(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校园内增设分所。设计科技研究所当初成立目的是加强设计科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出市场。如今在荷兰增设分所,是这项计划的延伸,得以借助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科技管理系、电子工程系及工业设计系的支持与协助,在荷兰推展设计科技领域的教学研究及技术转移。

国大继续加强与海外大学及研究所合作推出的多元化联合学位课程。这一年推出的新课程计划有:

  • 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合作推出化学工程博士联合学位。
  • 同中国华东政法大学及北京大学法学院联办的法律硕士课程,以研究中国法律为主。这也是亚洲法律学会(Asian Law Institute)推出的第一个课程项目,这个组织由国大法学院同亚洲其他8所法学院组成,秘书处现设于国大。
  • 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推出联合学位,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学士课程(精算研究及经济荣誉学士学位)、文学硕士课程(东南亚研究)、哲学兼理学学士课程(化学、物理及数学荣誉学位)、物理博士学位。这也是国大首次同澳大利亚大学联办学位课程。
  • 同法国研究机构Supélec联办博士学位课程,以培训学生在资讯传播、微波及无线电频率、微电子、电力系统及控制领域的研发中扮演领导角色。
  • 同中国华东政法大学联办国际商业法硕士课程。这是国大法学院推出的首个海外学位课程。这课程为期一年,学生会在国大上课6周,其余的时间均在上海华东政法大学上课。
  • 同诺华热带疾病研究所(Novartis Institute for Tropical Disease)、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及瑞士热带研究所(Swiss Tropical Institute)联办热带传染病研究硕士课程。

国大同法国顶尖的航空航天研究机构Onera及法国研究机构Supélec联合成立一所国防科技实验室,着重从事先进的电磁及雷达研究。实验室称为SONDRA (Supélec, Onera, NUS, DSTA研究联盟),于4月间正式在巴黎附近的Supélec校园落成。国大、新加坡国防科技局及两家法国机构共注资200万元,充作实验室启用头两年的科技研究经费。

南亚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 - ISAS)成立。这家自治研究所的设立,不仅说明南亚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还反映了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稳固的历史联系。南亚研究所将对国大就南亚课题现有的研究与教学计划发挥补助效应。

国大正式成立纳米科学与科技研究中心(NU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 NUSNNI)。这是一所大学层级的研究中心,有助于因应新加坡对纳米科技人才的需求,并把纳米技术发展为经济增长引擎。

欧洲最大的医学大学之一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Sweden’s Karolinska Institutet)在国大医学院设立第一个海外办事处,大幅增强了国大医学教育与研究实力。除协调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新加坡的研究合作之外,办事处还将协助推展国大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现有的联办课程,如遗传和分子流行病联合博士学位课程;同时筹划双方接下来合作的新项目。

国大同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签署谅解备忘录,启动“海事及港务研究计划”(Maritime and Port Research Programme - MPRP)。这项计划为双方的联合海事研究工作制定新框架,以促进政府、学界及工商界之间的合作。计划的一个重点是成立海事科技教授职位,委任杰出的学界人士及业界专家来领导与国大合作开展的前沿海事研究项目。

 

成就

国大在伦敦《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世界大学200强中名列前20名。在院系排名中,国大在工程及信息科技领域方面跻身十强之林。理学院也排在全球首40名之内。

本区域商业期刊《亚洲企业》排名,国大商学院在东南亚所有提供全时间MBA课程的商学院中居冠。

发展

杨秀桃音乐学院 (Yong Siew Toh Conservatory of Music) 为四年制音乐专业荣誉学位课程招收首批学生。这所音乐学院是国大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Peabody Institute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联合创办的,为追求音乐职业生涯的青年才俊提供了一个哺育和发展的温床,进而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造力,推动新加坡转型为亚洲的文艺复兴之城。

国大综合科学及工程研究生院(NUS Graduate School for Integrativ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成立,就科学、工程与医学领域引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及科研工作,也为国大校内各院系的专科制教育及研究提供补助。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合作模式将自2005年起再延长五年。国大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推出的这项科学与工程学教育研究推进计划,在进入第二阶段后,将更集中于开展博士层级的研究和教育项目,并加强与工业界及其他研究所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合作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展到生命科学领域。

国大继续加强与海外机构联合推出的多元化研究生课程,这一年推出的项目计有:
• 与德国科学技术研究院(Germ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协作开办工业化学联合硕士学位课程。德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由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几个新加坡机构(包括国大)合作创办的。
• 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 协作开办遗传与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医学其他相关领域的联合博士学位课程。
• 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 (UCLA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合作,推出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

亚洲研究所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或 ARI) 正式开幕。这个大学层级的研究所借助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商学院、设计与环境学院和法学院的学术能力,采用跨学科方法,就亚洲社会及文化演变趋势开展先导研究工作。

国大法学院与亚洲其他8所法学院组成亚洲法律学会(Asian Law Institute),以方便开展研究与教育工作,进而协助各成员国更好地相互了解伙伴国的司法传统与文化。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台湾和泰国等。

国大硅谷创业中心(NUS Enterprise Centre in Silicon Valley 或 NECSV)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这个大学层级的创业孵化中心旨在协助起步公司顺利进军美国市场,为此提供一系列商业服务,如提供低成本办公设施供中短期租赁之用,或举办社交活动,让中心引进的起步公司有机会与知名企业家建立人脉网络,寻求建议及辅导。

国大分别在美国与中国设立两所海外分院。国大生物谷分院与国大上海分院的学生将分别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复旦大学上课,同时也到附近的创业公司实习。费城生物谷拥有多家生物技术与医学生命科学起步公司,而上海则是中国主要的创业与学术中心。

 

成就

在本区域商业杂志《亚洲企业》的排名中,国大商学院被列入亚太首15所提供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的顶尖商学院,以及东盟商学院排名中的第一名。

国大商学院达到国际商学院最高教育研究水平,成为七所获商务教育协会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认证的亚太商学院之一。

发展

国大宣布新愿景新使命:国大将秉承“发展知识、鼓励创新,教育学生、培育英才,服务国家、回报社会”这一使命,实现“跻身全球知识企业之列,使教育、研究、创业,协同发展”这一愿景;以期在一个知识推进、飞速创新的全球经济体,更好地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

国大轮值受任领导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 APRU),联盟秘书处也跟着迁入国大校园。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由环太平洋地区35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组成,旨在促进各成员院校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为院校所在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国大设立优秀教职员奖(University Awards), 对教育、研究与服务岗位的教职人员的杰出贡献予以嘉奖,以追求卓越为表彰对象。这些奖项除“杰出教育家奖”、“杰出研究员奖”、“杰出服务奖”外,还设有“青年研究员奖”,以表彰研究人员在相应领域内拓展知识前沿所做的工作。

因应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革命带来的挑战,国大推出若干举措,协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 理学院与医学院合作,推出本科生生命科学课程,在生物科学及生物医学领域为学生提供通识广泛的基础。
  • 工程学院设立生物工程系,以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层级的生物工程研究和教育工作。除工程学院外,计算机学院、牙科学院、医学院和理学院等其他学院也参加了这一跨科系项目。

国大为了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机会以及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积极与海外大学开展合作。这一年与海外机构达成的合作关系包括:

  • 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合作,国大法学院毕业生可将学分转至乔治华盛顿大学,继续攻读法学博士课程。
  • 与伦敦国王学院合作,开办建筑法律与仲裁硕士课程。
  • 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联合推出工业化学硕士课程。
  • 与中国清华大学合作,推出交通运输与物流双学位硕士课程
  • 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合作,联合推出化学工程硕士课程。

国大纳米科学与科技研究所(NU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或 NUSNNI)成立。属于大学层级的这所研究机构将带头把纳米研究成果应用到生物技术、医疗、信息通讯和工程科学领域。

国大硅谷分院(NUS College in Silicon Valley)首届学生开始在硅谷的科技创业公司实习,同时到斯坦福大学修读创业课程。国大硅谷分院是国大的第一所海外分院。国大将陆续在世界各地生机盎然的创业中心设立海外分院,激发并培养国大生的企业精神,协助学生建立起环球视野与抱负。

 

成就

医疗研究人员成功培植出可安全用在患者身上治疗癌症、糖尿病等病症的胚胎干细胞,摘下世界第一头衔。这项技术完全采用人体细胞进行,无任何动物成分,消除了感染动物疾病的风险。

发展

国大和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联合成立设计科技研究所(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为产品设计与开发领域培养未来领军人才,并就设计科技学科开展研究与教育工作。

校长施春风首次发表校政报告演讲,阐述了自己的愿景:把国大打造成全球知识企业。国大新企业标识面市,开创风格独特的品牌,彰显前瞻性形象。

国大博学计划推出。这项计划分别从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设计与环境学院、工程学院和理学院等各大学院遴选最杰出的资优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可激发求知欲并最大限度发挥潜能的环境,让他们集中学习。这项为期四年的荣誉学士学位课程推出多个专门设计的单元,让学生有机会接受各自专科领域或专业培训之外的通识教育,为学生在学识视野上提供更多面而独特的挑战。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协助本科资优生在学识、领导才能、个人素质都获得最大发展,以期培养有能力突破传统正轨,在专科内以及跨科系之间建立联系的睿智之才。

 

成就

国大法学院四度赢得著名的Philip C Jessup国际模拟法庭辩论赛大奖,创下世界最佳成绩。

 

发展

林彬校长卸任,施春风教授接任国大校长一职。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联合课程再拓展,于新学年起推出第三项研究生课程。课程名为“制造系统与科技创新”(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y),为联盟在制造业领域作出的新尝试,课程将邀请制造业专家授课,分享科技创业技能。

国大与新加坡武装部队签订谅解备忘录,为武装部队军人开办“国防科技与系统”(Defence Technology and Systems Course) 研究生文凭课程。课程让学员了解国防上应用的广泛科技技术,并学习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军事行动中遇到的问题。这项课程也会由美国海军研究生院专家协助授课。

发展

核心课程计划于7月实施,先由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理学院及计算机学院遴选学生实行。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Singapore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iance)首届全时间研究生课程与研究计划同在7月推出,提供的学位包括先进材料理学硕士、工程系统高性能计算理学硕士、工程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计算机学院与商学院合作推出第一届完全通过视频会议方式授课的硕士课程。课程名为“全球项目协调”(Global Project Coordination),与斯坦福大学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开展。

纳丹总统继王鼎昌前总统之后,成为国大新一任名誉校长。

 

成就

每隔七年才举办一次的国际青年音乐节进入第三届,7月间在苏黎世举行,国大管弦乐团是受邀演出的唯一亚洲乐团。

国大遥感影像处理中心获颁“新加坡卓越贡献奖” (Excellence for Singapore award),肯定其作为专业领域内重要国际中心所作出的显著贡献。

国大建筑与房地产学院(School of Building and Real Estate)成为《建筑管理与经济》(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期刊供稿量最大的学术单位。这是一份广受国际认可的专业期刊,在建筑管理期刊内享有最高国际排名。

发展

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或 TMSI)及工程科学院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先后成立。TMSI带头在水下声学、珊瑚礁养殖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研究。工程科学院则是一座虚拟中心,统管工程与科学领域里具战略意义的多所跨学科研究中心。

“预科试点计划”(Pilot Preparation Programme)推出,协助国大生做好准备,到非英语系欧洲国家交流实习。首批在这项计划下受惠的是参与“亚细安—欧洲工程交换计划”(ASEAN-European Engineering Exchange)的学生,这些学生除了学习了解东道国的不同文化,也要掌握当地语言。

国大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推出几项重大举措,包括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推出“安全即插即用环境”(Secure Plug & Play Environment)覆盖1万2000个插入点;以及引进安全智能卡,利用卡内储值在校内付款。

同时,国大校园广播频道及网络电视服务NUSCast也正式启播。

国大与巴黎中央理工学院(Ecole Central)和巴黎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c)这两所法国知名高校合作推出双学位计划,国大顶尖本科生可在校内学习两年后,再从两所国外高校择一攻读两年,此后返回新加坡完成研究生学位。

国大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合作建立影像处理与应用联合实验室(Image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Laboratory)。这所实验室属双方研发协作计划下开展的项目,设于国大,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医学应用中视频数据及3D影像的索引与检索。

国大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亚太物流研究所 (The Logistics Institute - Asia Pacific)。学院推出多个跨学科项目,以期为制造业提供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

 

成就

国大学者与研究人员囊括1998年度国家科学与科技奖的所有奖项,包括国家科学奖、国家科技奖、国家科学与科技奖章及青年科学家奖。

发展

国大举行首届教职员颁奖典礼,颁发三大类别奖项,包括:“卓越教学奖”、“杰出研究员奖”及“员工成就奖”,分别对教学、科研、服务三方面表现优越的教职员给予表彰。

生物信息中心 (Bioinformatics Centre) 成立,旨在引领生物信息先进工具的开发,同时为新加坡的生物技术行业提供生物信息服务。

国大第一所非自然科学研究所——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成立。东亚研究所的前身为东亚政经研究所(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旨在研究东亚发展趋势。

国大响应吴作栋总理的号召,全力发展成世界级大学,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波士顿”。新学年招生活动采取“需求回避政策”(need-blind admission policy),不考虑经济状况,纯粹以学术成绩为收生标准,以期能吸引到国内乃至本区域更多尖子生入学。为配合这项新招生原则,国大为资质优秀的本科生人才设立多项奖学金。

教育部设立国际学术咨询团(International Academic Advisory Panel),邀请11位l来自欧美及日本顶尖大学中的学术行政管理知名专家,协助国大制定发展方向及研究战略,进而跻身世界级大学行列。

 

成就

国大获票选为亚太区高校十强,并在一项针对亚洲和澳洲50所顶尖大学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排名第四。学术声望排名方面,英文区域新闻刊物《亚洲周刊》(Asiaweek) 展开调查,让亚洲和澳洲院校相互评价,国大名列第二。

同年,新加坡《电脑世界》(Computerworld) 颁予国大“最杰出资讯科技用户奖”,以表彰国大对内联网、ATM网络和超级计算等尖端技术的开创性应用。

发展

7月,国大推出“才能发展计划”(“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协助最优秀学生充分发挥潜质,担当领袖角色,旨在栽培学识兼备、视野宽广、发展全面的毕业生。

国大Cybercast Station互联网在线视频转播站成立,可将新加坡国内的重大活动与事件实况播送给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

同年5月6日,国大图书馆中文资料线上综合目录“麒麟系统”(ChiLINC)启用,让国大图书馆跻身新加坡国内中文书目数据线上服务的前列。

发展

国大生物医学材料运用与科技中心(Centre for Biomedical Materi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于12月成立,旨在促进新加坡及亚太地区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与开发。

同年5月,国大图书馆推出“图书馆信息大门” (Library InfoGate)系统,成为本区域第一所推出全文电子文档管理与检索系统的学术图书馆。这系统让图书馆朝无边界信息服务的愿景跨出了第一步,最终将经由互联网,让图书馆使用者通过电脑桌面即可直接查询书目数据以及图书馆精选书目的全文全图。

系统科学院属下的Apple-ISS研究中心开发出一套适用于个人电脑的汉语语音识别软件,而同年10月, 这套软件在亚洲电脑展上荣获“最佳软件产品”(Best Software Product)以及“出类拔萃产品” (Best of the Best Product)两项大奖。

发展

系统科学院获选为日本“真实世界计算”(Real World Computing)组织的合作伙伴。这个久享盛誉且广受瞩目的组织由日本通商产业省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就包括了神经网络。系统科学院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研究机构,获5万美元经费开展神经逻辑网络及多媒体档案系统研究。

同年9月,国大医学研究院(National University Medical Institutes)成立,核心目标在于增强医学研究实力,发展高水平研究所需的设施与专业技术,为迈向二十一世纪做好准备。

发展

王鼎昌总统接任国大名誉校长。

管理学院开始推行学期单元制选课制度。新系统延承了英国大学制的深度及严谨治学的传统,包括保留小班授课教学和校外监考员制度,同时引进了美国学分制的灵活和广度。学期单元制选课制度过后被推广到文学曁社会科学院、工程学院、理学院和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院。

三月份,国大艺术中心落成,可更好地支持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新中心融合了校内现有的各个文化组织,即音乐活动中心、校园音乐会、国大剧场、国大舞蹈团及创意艺术与文学论坛等。

发展

采用最新的视频会议科技(一种影音双向通讯网络科技),国大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堂远程授课,创本区域大专院校之先例。

 

成就

同年,国大校园音乐会获颁备受推崇的共和联邦青年奖。

发展

国大光纤网络NUSNET 于4月11日正式启用。NUSNET采用了亚太地区覆盖范围最广的先进校园网络,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约3000所教育研究机构连线。这系统大幅增强了国大的研究实力。

10月1日起,国大线上图书馆综合目录系统(LINC or Library Integrated Catalogue)通过NUSNET全时间开放,让校内社群随时查询。这也是国大图书馆朝未来发展所跨出的重要一步。

大学捐赠基金 (The Universities Endowment Fund) 成立,将公众和校友给予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支持与捐赠制度化。秘书处设在国大校内,由校友事务与发展处主任主管。

发展

国大同设立于新加坡科学园的两台超级电脑之一联系起来,促使国大得以在推动前沿研究与促进电脑科技及技能全球化发挥更大作用。

成就

妇产科学系利用“显微精子转移受精” (Micro-Insemination Sperm Transfer)技术,完成了全球首个显微注射受孕成功案例。这项技术可协助精子数量极少的男士解决不育问题。

成就

国大自一月起通过电脑网络BITNET与海外多个国际学术网络建立联系,新加坡也随之成为亚洲率先加入BITNET网络的国家之一。

成就

电机工程系的两位讲师成功制造一种半导体激光器,可用于光纤通信系统、生物调节作用的医疗应用,以及激光唱机、激光影碟、激光打印机等常用器材。这是新加坡首创,或也是东南亚第一类似器材。

发展

剑桥大学著名遗传学家西德尼•布伦纳博士 (Dr Sydney Brenner) 是首位受聘为“李光耀卓越客座教授”(Lee Kuan Yew Distinguished Visitor) 的学者。在这项计划下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受邀到新加坡访游,为国大作出高水平贡献。

1982

 

发展

国大融合了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两所大学校徽的特点,设计并启用全新盾徽。

 

成就

妇产科学系(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推行试管受精项目,成为东南亚寥寥数个开创此先例的医疗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研究专家前来考察。

发展

薛尔思总统逝世后,继任新总统蒂凡那于5月12日出任国大名誉校长。

林彬教授则于6月1日接替陈庆炎博士,出任国大校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合作,创建了系统科学院(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标志着国大进一步巩固与工业界的联系,也确立了日后在个别专业领域设立卓越研究中心的方针。

1980

 

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术

  • 管理学研究生院 (School of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Studies)成立,提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
  • 建筑科学研究生学位课程首次推出。

 

其他发展

  • 新加坡政府宣布《新加坡国立大学法令》,让新加坡大学与南洋大学合并,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国大)。时任教育部长的陈庆炎博士受委为国大首任校长。
  • 肯特岗宿舍及莱佛士宿舍启用。
  • 新大与南大合并后,会计与商学院随之成立。

 

捐献

1979/80新学年一万元以下的单项捐款,总额达25万6570元。

同个学年,一万元或以上的捐献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92万6282元)、新加坡赛马公会(84万8060元)、中华医学基金会(71万7630元)、华侨银行(59万5247元)、教育部(38万5000元)、李氏基金(19万8716元)、海外事务发展部(13万1223元)、邵氏基金(12万7671元)、观音堂佛祖庙(10万元)、科技部(9万8990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 - 3万3459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 2万5484元)、雀巢产品有限公司(2万5000元)、普强公司(Upjohn Company - 2万2611元)、福特基金会(2万1548元)、新加坡癌症协会(2万元)、新加坡岸外石油服务私人有限公司(Singapore Offshore Petroleum Services Pte Ltd - 2万元)、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Siftung Volkswagenwerk – 1万9760元)、医学专科学院(Academy of Medicine - 1万2500元)、新加坡糖尿病协会(1万零615元)、Kiang Ai Kim名誉教授(1万元)、卫生部(1万元)、新加坡大学协会(1万元)、无名氏(36万元)。捐款总额达472万9801元。

1980年7月1日至1981年6月30日期间,一万元以下的单项捐款,总额达23万6984元。

同个时期,一万元或以上的捐献者包括:新加坡赛马公会(203万6486元)、邵氏基金私人有限公司(160万7500元)、世界卫生组织(77万1120元)、邱德拔先生(75万)、李氏基金(37万2470元)、观音堂佛祖庙(20万2000元)、亚洲汽车私人有限公司(Asia Motor Pte Ltd - 15万)、贸工部(13万零54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12万4164元)、中华医学基金会(8万4999元)、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8万零641元)、 Guan 房地产私人有限公司(Guan Realty Pte Ltd - 5万元)、丰隆公司私人有限公司(Hong Leong Co Pte Ltd - 5万元)、丰隆控股有限公司(Hong Leong Holdings Ltd - 5万元)、丰隆金融有限公司(Hong Leong Finance Ltd - 5万元)、 Prima有限公司(5万元)、三洋工业私人有限公司(5万元)、Tanjkakji 信托基金 (5万元)、已故 Low Tuan女士(3万5000元)、Estate of Pestonji Burjorji(3万5000元)、医学专科学院(2万5392元)、海外事务发展部(2万1154元)、普强公司(2万零826元)、卢本.迈尔信托基金(Reuben Meyer Trust Fund - 2万元)、新加坡岸外石油服务私人有限公司(1万8000元)、日立家电产品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Hitachi Consumer Products (S) Pte Ltd - 1万6550元)、新加坡福建会馆福建基金会(1万6000元)、Pesi B Davar 慈善与教育纪念信托基金(1万5000元)、 Estate of Seow Tiong Lin(1万零319元)、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 - 1万零319元)、Percy McNeice爵士及夫人陆婉平(Lady Yuen Peng McNeice) (1万元)、 Mitsumi私人有限公司(1万元)、新加坡癌症协会(1万元)、新加坡大学协会(1万元)、新加坡汤浅蓄电池私人有限公司(Yuasa Battery Singapore Co Pte Ltd - 1万元)。捐款总额达695万7679元。

 

1962

 

新加坡大学

1962年

发展

  • 马来亚大学两所分校分道扬镳,成为各自独立的两所大学。新加坡分校更名为新加坡大学,由拿督李光前出任新大首任名誉校长,首任校长是斯里尼瓦森医生。
  •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在新大医学院举办本区域首个有关热带寄生虫的科学研讨会,由新大校长斯里尼瓦森医生主持开幕。他在会上宣示,新加坡已跻身为东南亚学术中心。
  • 新大成立儿科系,由黄福文医生(Dr Wong Hock Boon)出任系主任。

研究

  • 设立婆罗洲研究中心,推动以婆罗洲为重心的研究工作,中心主任为莱佛士历史教授特里戈宁(K Tregonning)。
  • 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11万5000元,资助新大政治系的拉南博士(K J Ratnam)与米尔恩教授(R S Milne)对马来亚大选进行研究。
  • 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7万8716元,资助新大细菌学系从事脑炎研究。

捐赠

  • 新大获得各界的积极捐献,捐赠者包括: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 (3500美元)、胡珀基金会 (Hooper Foundation - 4224元)、世界卫生组织 (1万5907元)、李氏基金会 (1万5557元)、亚洲基金会 (2万314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1万5000元)、陈振传先生 (2万5000元)、史克制药公司(Smith Kline and French Laboratories - 2500美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900美元)、联合银行 (5000元)。

 

1963

学术

  • 法律系推出为期一年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证书课程以及法学教育研究生证书课程。
  • 新大推展校外进修计划,向公众开班授课,首任主管为约翰.罗伊博士(John Lowe)。
  • 动物学系设立渔业生物部门。

研究

  • 设立东南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鼓励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 亚洲基金会为新大提供10万5888 元补助金,创立一个经济研究部门,以期在多个经济领域开展研究计划,并为新加坡的经济规划提供资料、分析和建议。
  • 美国政府首次向新加坡发出研究补助金13万6200元赠予新大药剂学系,协助该系研究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这也是美国首次拨款资助东南亚大学的研究计划。

其他发展

  • 新加坡政府与新大联合设立七人委员会,探讨在新大开设科技学院或应用科学学院的可行性。
  • 新大东南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Social Science)在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的协作下,第一次主办国际大型研讨会,主题是“亚洲领导与权威”( Leadership and Authority in Asia)国际研讨会,由李光耀总理主持开幕。
  • 校长斯里尼瓦森医生推出新大基金,计划未来五年筹集4000万元作为大学扩充经费。

捐献

  • 已故商人许绍南(Koh Siow Nam)的家人赠予新大中文系逾万本稀有书籍,收藏于新大图书馆。
  • 福特基金会在两年间捐赠90万元,资助新大法律系加强法学教育与研究。
  • 福特基金会在五年间捐赠111万元,资助新大图书馆建立有关东南亚与经济学的研究资料库。
  • 新大基金获得多家银行、企业、机构与个人的慷慨捐助,如新加坡冷藏有限公司为庆祝成立60周年捐款2万5000元、万兴隆(Ban Hin Leong)私人有限公司的Lim Seng Tjoe与拉加巴利.朱玛波(R Jumabhoy)各捐赠1万元设立医学院奖学金。
  • 新加坡赛马公会捐赠1万5000元、卢本.迈尔信托基金(Reuben Meyer Trust Fund)捐赠1万元,投入多种用途。
  • 新大1963年也获得其他机构的积极捐献,捐赠者包括:葛兰素.艾伦伯里斯(Glaxo-Allenburys)(出口)有限公司(1万875元)、世界卫生组织 (4万6240元)、洛克菲勒基金会 (7万8699元)、亚洲基金会 (8万9865元)、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 8万587元)、辉瑞公司 (1万2000元)、李氏基金会 (3万2108元)、新加坡政府 (25万4550元)、美国费城史克制药公司 (7561元)、威康信托基金会 (4万8000元)、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7561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3万4483元)、联合工程(United Engineers - 8000元)。

 

1964年

学术

  • 社会工作学系为毕业生开办新的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毕业生学成后获颁研究生文凭。

研究

  •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在三年间捐赠7万2000元,资助新大化学系研究马来亚植物。
  • 新大利用福特基金会所给予的174万9000元补助金开设经济研究中心,中心从事的研究以政策为主并与新马相关,首任主任为游保生博士(Dr You Poh Seng)。

其他发展

  • 新大与新加坡理工学院接受科伦坡计划专家建议,把新加坡理工学院发展为先进科技学府,设有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建筑学院,结业时颁发新大学士学位。


捐献

  • 福特基金会提供30万美元资助金,用于扩充新大图书馆。
  • 新加坡已故商人Tan Seng Phee的治丧委员会共捐献1万3000元予新大、南洋大学以及另外八个团体。

 

1965年

学术

  • 社会研究学系开启为期两年的社会研究文凭课程。
  • 设立工商管理系,副校长Reginald Quahe出任系主任.
  • 设立社会学系,格罗夫斯博士(M C Groves)出任系主任。

研究

  •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颁发3万1200美元予新大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尚慕格拉南(K Shanmugaratnam),资助他继续从事鼻咽癌研究。

其他发展

  • 拿督李光前因健康欠佳辞任新大名誉校长;时任新加坡总统的尤索夫伊萨(Yusof bin Ishak),接任名誉校长。
  • 林溪茂(Lim Tay Boh)教授出任新大校长。

捐献

  • 为配合成立六十周年钻石庆,医学院设立医学发展基金,基金获得李氏基金会捐献100万元,也有多个个人或机构捐出至少10万元捐款,包括:邵仁枚先生(Tan Sri Runme Shaw)、陈振传先生、南洋商报、卢本.迈尔信托基金、拿督胡清才(Dato Dr Aw Cheng Chye)、拿督Lee Chee Han、振和有限公司(Chin Ho and Company)的叶玉堆先生(Yap Twee)、新加坡赛马公会。基金的目标是筹募475万元,兴建医学专科学院(Institute of Medical Specialties)以及扩建医学院图书馆。
  • 1965/66年学年里,也有各方慷慨捐赠,捐赠者包括:亚洲基金会 (6万6166元)、葛兰素.艾伦伯里斯(出口)有限公司 (1万1100元)、李氏基金会 (1万5079元)、陆运涛先生 (5000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5万4086元)、辉瑞公司 (1万2000元)、洛克菲勒基金会 (2万3423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1万9000元)、世界卫生组织 (3万1209元)。

 

1966年

学术

  • 隶属医学院的医学研究生院为医学系毕业生开办为期八周的高级医药课程。
  • 新加坡工艺学院的建筑、会计、工程学学位课程开始授课。
  • 新大设立医学研究生院(School of Postgraduate Medical Studies)。

其他发展

  • 新大宣布将做特别安排,为新加坡理工学院建筑、会计、工程学士课程毕业生颁发新大学位。
  • 社会科学院成立,设有经济系、政治系、社会学系、地理系、社会研究系、商业管理系,毕业生将获颁社会科学学士学位或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 牙科系升格为牙科学院,Edmund Tay Miong Hiong医生获推举为首任院长。
  • 校外进修计划正式升格为校外进修部门。
  •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为新大理学院的新教学大楼主持启用仪式。扩充理学院是为了配合新加坡的工业化需求,新教学楼包含了耗资250万元建成的科学大楼、各耗资120万元的新讲堂与物理楼扩建工程。
  • 李光耀总理为东南亚高等教育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主办的一个座谈会主持开幕。为期四天的座谈会主题为“大专学府在东南亚新兴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 新设立的社会科学院由拉南博士(K J Ratnam)出任院长,他是新大建校以来升任院长的最年轻教授。

捐献

  • 新加坡国际联青社(Y’s Men’s Club of Singapore, Beta Chapter)发起筹款活动,为新大的脑科研究基金募集3万1000元,进一步推动大学的脑科研究工作。
  • 新加坡狮子会筹集9498元善款,捐予新大人工肾脏研究基金。
  • 崇侨银行(Chung Khiaw Bank Ltd)董事总经理拿督李志诚(Lee Chee San)捐赠2万元予新大临床医学系,为肾病护理课程设立一份助学金。
  • 1965/66年学年里,新大获得各界慷慨捐赠,捐献者包括:亚洲基金会 (5万199元)、中华医学基金会 (19万7343元)、福特基金会 (22万267元)、葛兰素.艾伦伯里斯(出口)有限公司(1万2300元)、新加坡青年商会 (Junior Chamber of Singapore - 2万6574元)、李氏基金会(2万4573元)、国立癌症研究院 (1万2700)、国立卫生研究院 (5万3478元)、辉瑞公司 (1万2000元)、人口理事会 (5万4857元)、洛克菲勒基金会 (1万5595元)、张汉三先生 (Teo Hang Sam - 5000元)、威康信托基金会 (6442元)、世界卫生组织 (2万5755元)、新加坡国际联青社 (2万4040元) 。

 

1967年

学术

  • 新大推出应用社会研究学士课程,让有志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学生学成后可获颁社会科学学士学位。

研究

  • 在亚洲基金会的资助下,新大成立新马华研究部,由历史系方宝成博士(Dr Png Poh Seng)带头对本区域的华人社群展开研究。

其他发展

  • 新大录取第一批以马来文考获高等中学毕业证书(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的马来学生。
  • 开设马来社会文化研究系,课程以马来文与英文授课。赛益.胡先.阿拉塔斯博士(Syed Hussein Alatas)担任系主任。
  • 为响应平等对待四大语文源流的教育方针,新大扩大汉语与汉学研究系以及马来社会文化研究系,并重新推出印度研究课程。
  • 应用社会研究学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改名为社会工作学与社会管理系(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 医学院开创区域先例,设立冠心病护理部。
  • 以糖王黄仲涵(Oei Tiong Ham)之名命名的“黄仲涵堂”扩建后改名为“黄仲涵楼”。黄仲涵堂之所以得其名是为了纪念黄仲涵于1919年捐款15万元予莱佛士学院。

捐献

  • 丰隆有限公司(Hong Leong Co Ltd)的郭芳枫(Kwek Hong Png)与其兄弟以母亲叶刊娘女士(Madame Yap Kan Neo)的名义捐赠新大1万元。
  • 福特基金会捐赠36万6253元充实新大图书馆与经济研究中心。
  • 新加坡赛马公会捐赠17万2000元资助冠心病护理服务以及其他用途。
  • 其他各界慷慨解囊给予新大捐款与补助金,作为研究经费与器材采购费。捐赠者包括:国立卫生研究院 (6万4668元)、人口理事会 (3万8095元)、世界卫生组织 (2万1210元)、亚洲基金会 (1万9224元)、李氏基金会(1万8901元)、岑业良先生 (Shum Yip Leong - 1万5000元)、张庆本 (K P Thio - 1万5000元)、多位个人 (1万3224)、辉瑞公司 (1万2880元)、洛克菲勒基金会 (1万2576元)。

 

1968年

发展

  • 新加坡政府内阁科学工艺(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部长杜进才博士受委为新大校长。
  • 世界卫生组织选择新加坡作为其亚洲区域免疫学培训与研究中心,中心就设在新大医学院内。
  •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专家向新大呈交一份1亿5000万元的重组计划书,列出新大为因应新加坡迈入1970年代的经济需求所须采取的重组措施,包括搬迁校园、开设工程学院、把新加坡理工学院所有的学士课程转至新大。
  • 医学研究生院改为独立机构,不再隶属于医学院。
  • 黄嗣绵(Thio Su Mien)博士获推选为新大建校以来的首位法学院女院长。

捐献

  • 福特基金会给予新大两笔总数158万1000 元的补助金,用于扩充法学院以及提升经济研究中心。
  • 李氏基金会与几位匿名捐款人捐助医学发展基金(Medical Progress Fund)43万2000元。
  • 陈树南医生捐赠5万元,用于心血管研究工作。
  • 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免疫学研究与培训中心3万元补助金。
  • 国际狮子会捐助人工肾脏研究基金2万元。
  • 多位个人与捐献者共捐赠3万2000元,用于多种用途。

 

1969年

学术

  • 新大开设两个四年制的建筑学与产业管理课程(理科学士学位)、城市规划硕士课程(文学硕士学位)、系统工程学硕士课程(理科学硕士学位)、商业管理硕士学位课程。
  • 文学、社会科学及理学的学士课程进行重组,攻读荣誉学位所需时间从三年增至四年。医科与牙科学士课程缩短一年,分别减至五年与四年。

其他发展

  • 新大授予新加坡总统兼新大校长尤索夫伊萨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Doctor of Letters)。
  • 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老挝、越南这八个亚洲国家联合成立区域高等教育与发展研究所(Regional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所址设于新大。
  • 杰出建筑师与规划师埃姆登教授(S J Van Embden)受委为新大扩充计划的建筑顾问。
  • 新加坡理工学院会计系与新大工商管理系合并为商业管理与会计学院。
  •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工程系与建筑系由新大接管,不过继续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位于爱德华太子路的校舍上课。建筑系迁至淑女山路的金洛斯屋 (Kinloss House, Ladyhill Road),以便腾出空间给工程系。
  • 文学院与社会科学院合并为文学暨社会科学院。
  • 英文系扩大为英语与英文文学系。
  • 经济系扩大为经济与统计学系。
  • 原本设在教育学院的两个语言教室合并为李光前语言中心,开办英语、华语以及其他东南亚语言课程。

捐献

  • 甘地百年诞辰纪念委员会给予新大一张6万5000元的支票,设立甘地百年诞辰奖学金(Gandhi Centenary scholarship),供贫困优异生申请。
  • 福特基金会给予东南亚研究所37万5000元的补助金。
  • 1968/69年学年里,新大获得以下机构慷慨捐款:李氏基金会 (11万4550元)、福特基金会 (22万2497元)、世界卫生组织 (5万6968元)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 (4万8520元)


1970年

学术

  • 开办两年制的城市规划建筑硕士课程,以满足新加坡城市复兴计划(national urban renewal programmes)的人才需求。
  • 医学研究生院推出医学硕士学位课程,让有志成为外科、内科、儿科或妇产科专科医生的医科生攻读。如此一来,新大可自行培训与评鉴这些领域的专才,无须把他们送出国深造。
  • 市场缺乏管理人才,为此新大开办一个部分时间、两年制的商业管理文凭课程,供大学毕业生报读。
  •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药剂学院的三年制药剂学学士课程增设三个新科目,即商业管理、食品科技、品质管理。学位也改名为理科学士(药剂学)学位。


其他发展

  • 来自荷兰的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专家埃姆登教授公布新大肯特岗新校园的发展蓝图。这个蓝图把新大所有院系聚集在同一个校园,新大也将兴建一所与医学院挂钩的大学教学医院。
  • 新大校长杜进才宣布设立牙科研究生院,以提供口腔外科培训以及牙科硕士学位课程。牙科副教授Ronald Victor Lam 医生出任该院首位院长。
  • 新大副校长 Reginald Quahe 为临床医学系的肾病部门主持启用仪式,这个新部门收治肾脏病人,是新加坡抗肾病的斗争中取得的一大突破。
  • 新大设立音乐系,日后发展为国大艺术中心。

捐献

  • 银行家兼商人胡清才赠予矫形外科学系一个价值2万5000元的高压气舱。
  • 英国石油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捐赠工程学院1万元,以肯定学院对新加坡共和国所做的宝贵贡献。这是英国石油公司承诺的3万元补助金中的首年发放款额。它也赠予应用化学系价值1万元的实验室器材。
  • 埃索集团捐赠9万元,资助新大在裕廊进行污染调查。
  • 福特基金会捐赠37万元,资助新大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合作发展新大工程学系。
  • 1969/70年学年里,资助新大的重要捐款者包括:福特基金会(31万5770元)、世界卫生组织(15万7565元)、李氏基金会(13万3962元)、新加坡赛马公会(3万1000元)、拿督胡清才博士(2万6324元)、亚洲基金会(2万761元)。

 

1971年

学术

  • 新大开设三个新的硕士学位课程 —— 工程学硕士、理学硕士(建筑)、理学硕士(产业管理)。
  • 牙科学院重组为三个学系 —— 口腔外科 (oral surgery)、牙体外科 (operative dentistry)、口腔修复 (prosthetic dentistry)。
  • 医学系与临床医学系合并为医学系。

其他发展

  • 时任新加坡总统的薛尔思(Benjamin H Sheares)接替已故的新大校长尤索夫伊萨,出任新大校长。
  • 原为每年五月开课的新学年,改至七月开课,一学年分三学期改为两个学期,这是为了让所有大一生可以完成部分的国民服役。
  • 新大成立新加坡大学发展小组,负责制定肯特岗新校园的发展蓝图。小组成员包括来自建屋发展局与公共工程局的专业人员、新大建筑学院与工程学院职员。
  • 新大开设新加坡大学出版社以接管马来亚大学出版社新加坡支部的工作,新大出版社聘有一名全职编辑。

捐献

  • 李氏基金会、卢本.迈尔信托基金、新加坡赛马公会向矫形外科学系合捐一台价值5万5000元的X光影像增强器。
  • 1970/71年学年里,资助新大的捐款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13万6814元)、埃索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9万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8万1910元)、 亚洲基金会 (6万8181元)、李氏基金会 (6万6490元)、新加坡政府科技部 (5万52元)。以上捐款总额达49万3448元。

 

1972年

学术

  •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开办三个新课程 —— 音乐作为课外活动、统计学作为主修科、汉学作为非华文源流学生的副修科。
  • 工程学院开设工业与系统工程系,医学院设立麻醉学系。
  • 建筑学院改名为建筑与建筑学学院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 英文系改名为英语与英文文学系。
  • 统计学分部并入经济系,经济系随后改名为经济与统计学系。

其他发展

  • 校长杜进才博士为新大的肯特岗新校园主持动土仪式。
  • 世界银行给予新加坡2850万元的贷款,作为新大扩建和搬迁的经费。
  • 副校长Reginald Quahe为耗资19万5000元的新大实验动物中心(Laboratory Animals Centre)主持开幕礼,中心位于三巴旺路附近的罗弄真查鲁(Lorong Chencharu),它为新大提供研究与教学所需的实验动物。中心由新加坡政府资助建造,另外丰隆公司捐赠1万元作为施工费,中华医学基金会捐3万元为中心添购设备。
  • 邵仁枚为妇产科系所创立的人类生育部门主持开幕礼。这个部门设在竹脚医院,该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十所人类生育临床研究中心之一。
  • 教育学院停办,并入师资训练学院。
  • 新大的内科、儿科、外科医学硕士学位获得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承认为与英美、加拿大学位相等。

捐献

  • 新大获澳大利亚-亚洲大学合作计划(Australian-Asian Universities Cooperation Scheme)捐赠1万3700元,用于购买蘑菇培植研究计划所需的配备器材。
  • 死于越战的著名摄影记者邱谦诚(Terence Khoo)在遗嘱中将其2万5000美元保险金的三分之一捐予新大,为大学生设立医学研究基金。
  • 新加坡印度总商会捐款2万2000元,资助妇产科学系购买胎儿心脏监测器。
  • 1971/72学年里,资助新大的捐款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25万2500元)、新加坡赛马公会(7万5000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5万元)、福特基金会(3万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 - 2万4000元)、美国陆军研究与发展处(1万8000元)、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1万4500元)、科学工艺部(1万2000元)。以上捐款总额达22万3750元。

 

1973年

学术

  • 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学系改名为社会工作学系。原分别隶属于社会工作学与社会管理学的课程一并划入“社会工作”范畴。新推出的社会工作学士课程取代原有的社会学文凭课程。
  • 细菌学系改名为微生物学系。
  • 新大开创东南亚先例,推出职业病学理学硕士学位课程。
  • 公共卫生文凭课程改名为医学硕士(公共卫生)学位课程。
  • 音乐可作为副修科。
  • 新推出的理学硕士(工业工程学)学位课程取代理学硕士(系统工程学)学位课程。

其他发展

  • 新大与南大设立联合招生委员会,以协调两所大学的招生事务,促进双边联系。


捐献

  • 辉瑞私人公司捐赠新大生理学系1万3000元,资助一项关于身体机能失调与人体畸形的血液研究。
  • 1972/73学年里,资助新大的捐款者包括:中华医学基金会 (47万2129元)、世界卫生组织 (41万3139元)、Jee投资私人有限公司 (30万8490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6万元)、李氏基金会 (4万9788元)、海外发展部 (3万8780元)、科技部 (2万6800元)、邱谦诚先生 (2万2932元)、新加坡印度总商会 (2万2411元)、国际劳工局 (2万848元)、开拓者基金 (Pathfinder Fund - 2万796元)、 E C A F E (1万6638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1万4389元)、全国肾脏基金会 (1万3380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1万655元)、S K Lee 先生 (1万600元)、亚洲基金会 (1万200元) 、Lee Sian Teck先生(1万元)、兰克施乐公司 (Rank Xerox - 1万元)。以上捐款总额达155万1978元。

 

1974年

学术

  • 药剂学院纳入理学院,成为其附属学系。
  • 法学院首次推出法学研究生实践课程。
  • 药剂学硕士学位改为理学硕士(药剂学)学位。

捐献

  • 海峡轮船公司 (Straits Steamship Co Ltd)捐赠5万元,为各院系的大三生提供奖学金。
  • 虎豹兄弟国际有限公司 (Haw Par Brothers International Ltd)捐赠2万元,设立胡清才医学研究生奖学金,以纪念已故的胡清才博士。
  • 1973/74学年里,资助新大的捐款者包括:中华医学基金会 (86万6578元)、世界卫生组织 (35万6481元)、Jee投资私人有限公司 (15万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8万2000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8万637元)、海外发展与行政部 (8万533元)、三井银行 (Mitsui Bank - 7万9500元), 科技部 (5万8982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 (4万5418元)、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 4万1149元)、李氏基金会 (3万8872元)、塞尔国际公司 (Searle International Co - 3万7200元)、美国陆军研究与发展处 (3万6984元)、开拓者基金 (3万5488元)、福特基金会 (2万6438元)、新大学生会 (2万5100元)、大通银行 (Chase Manhattan Bank - 2万5000元)、威康信托基金会 (2万4363元)、亚洲基金会 (2万3437元)、普强公司 (1万8302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1万7400元)、热带生物学区域中心 (Biotrop - 1万6616元)、国际原子能机构 (1万5211元)、 国家体育促进局 (National Sports Promotion Board - 1万4281元)、罗新权先生 (Robin S K Loh- 1万3500元)、 辉瑞私人有限公司 (1万3000元)、卫生部 (1万2500元)、S Karim教授 (1万1000元)、人口理事会 (1万724元)、S K Lee先生 (1万元)、Lee Sian Teck先生、特许建筑师 (Chartered Architects - 1万元)。以上捐款总额达227万6700元。

 

1975年

学术

  • 新成立的化学工程系推出四年制的化学工程课程,以取代理学院的应用化学课程。
  • 新大推出新的研究生课程,学生修毕后获颁理科硕士(建筑工程学)学位。

其他发展

  • 新加坡国会通过新加坡大学修正案。
  • 杜进才博士卸下新大校长一职,出任卫生部长。副校长关世强 (Kwan Sai Keong)接任校长。
  • 新大与南大联办第四届共和联邦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大学注册处主任会议。
  • 医学院主办医学展览会,庆祝新加坡医学教育迈入第70个年头。

捐献

  • 华侨银行主席陈振传捐赠新大80万元,设立陈振传银行与金融学教授基金。
  • 1974/75学年里,资助新大的捐款者包括:教育部教育基金 (300万元)、中华医学基金会 (95万2261元)、美国国际开发署 (38万1940元)、世界卫生组织 (36万6666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30万3117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14万3607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8万7198元)、英国海外发展部 (8万4828元)、美国陆军研究与发展处(远东) (8万4150元)、华侨银行 (7万5000元)、威康信托基金会 (7万3332元)、科技部 (5万6350元)、开拓者基金 (4万7621元)、罗宾船厂私人有限公司 (4万元)、李氏基金会 (3万2077元)、美国普强公司 (2万9455元)、国际劳工组织 (2万4310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 (United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Representative - 1万8499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性热带医药与公共卫生计划 (1万8058元)、观音堂佛祖庙 (1万7000元)、塞尔国际公司 (1万5776元)、福特基金会 (1万5648元)、亚洲基金会 (1万1797元)、S K Lee先生 (1万元)。以上捐款总额达578万1917元。

 

1976年

学术

  • 新大与区域英语语言中心(RELC)联办文学硕士(应用语言学)课程,区域语言中心设在新加坡,由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创立。

其他发展

  • 建筑与建筑学学院从淑女山校园迁至肯特岗新校园,这是首期工程中第一个落户新校园的学院。
  • 肯特岗校园内的电脑中心落成,中心备有一台通用电脑 - 惠普3000系列 II型号8。

捐献

  • 肯特岗校园兴建中的教学医院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捐赠760个新病床。
  • 1975/76学年里,资助新大的捐款者包括:中华医学基金会 (89万4991元)、世界卫生组织 (42万5260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41万3020元)、美国国际开发总署 (20万9666元)、李氏基金会 (17万4425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13万3037元)、英国海外发展部 (10万2676元)、开拓者基金 (9万8719元)、全国肾脏基金会 (8万5385元)、科技部 (8万4450元)、华侨银行 (7万3000元)、威康信托基金会 (4万7358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 (4万6626元)、美国陆军研究与发展处(远东) (4万1883元)、 普利司通轮胎新加坡公司 (Bridgestone(S)Co Pte Ltd - 2万8000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万7375元)、国际劳工组织 (2万6151元)、美国普强公司 (2万4630元)、Tai Tak Estate Sendirian Berhad (2万500元)、 Robin Air私人有限公司 (1万8235元)、卢本.迈尔信托基金 (1万8000元)、苏门答腊国际私人有限公司 (1万4000元)、邵氏基金会 (1万1430元)、国际青年政府组织 (1万1259元)、S K Lee先生 (1万元)、卫生部 (1万元)、Tay Boon Giow先生 (1万元)、有生私人有限公司 (Yew Say Pte Ltd- 1万元)。以上捐款总额达307万1081元。

 

1977年

学术

  • 新大修改大学法规,允许理科生攻读经济学社会科学荣誉学士学位;文科生则可攻读数学理科荣誉学士学位。
  • 微生物学系与寄生物学系合并为微生物学系。

其他发展

  • 工程学院从爱德华太子路校园迁至肯特岗校园。

捐献

  • 1976/77学年里,资助新大的捐款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82万8465元)、中华医学基金会 (56万2983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42万3168元)、艾萨克.玛拿西.迈尔(Isaac Manasseh Meyer)的遗产捐款 (20万元)、李氏基金会 (14万9666元)、华侨银行 (9万5049元)、开拓者基金 (6万3181元)、新加坡牙科协会 (5万6883元)、新加坡妇产科协会 (5万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4万8197元)、卢本.迈尔信托基金 (4万5200元)、科技部 (4万1610元)、澳大利亚最高专员公署 (4万1507元)、海外发展部 (3万4248元)、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 (3万265元)、邵氏基金会 (2万7600元)、普强公司 (2万4470元)、观音堂佛祖庙 (2万1850元)、美国大使馆 (1万9512元)、威康信托基金会 (1万7261元)、陈树南信托基金 (1万5000元)、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 (1万2199元)、国际原子能机构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 1万1010元)、校友会 (1万331元)、丹斯里邱德拔 (Tan Sri Khoo Teck Puat - 1万元)。以上捐款总额达283万9660元。

 

1978年

学术

  • 新大推出三年制电脑科学学士课程。

其他发展

  • 新大的武吉知马校园成为南大与新大的联合校园,以协助南大转型为以英文源流大学。两所大学的大一生一起上相同的课程。
  • 大学的中央行政楼迁至肯特岗校园。肯特岗校园成为主校区,落户在其校区的院系包括法学院、工程学院、建筑与建筑学学院以及会计与商业管理学院的一部分。

捐献

  • 1977/1978学年里,捐赠1万元以下的机构或个人所累计的捐款总额达22万115元。
  • 同一学年里捐赠1万元或以上的捐款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88万7043元)、中华医学基金会 (52万1907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42万268元)、艾萨克.玛拿西.迈尔遗产捐款 (20万元)、李氏基金会 (18万7177元)、华侨银行 (13万9515元)、海外发展部 (9万7730元)、邵氏基金会 (7万1477元)、科技部 (6万2530元)、和合私人有限公司 (Woh Hup Pte Ltd- 5万465元)、澳大利亚最高专员公署 (3万7190元)、人口理事会 (3万6270元)、普强公司 (3万5296元)、德州仪器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Texas Instruments Singapore Pte Ltd - 2万5000元)、新加坡牙科协会 (1万9000元)、国际生物化学联盟 (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 1万3170元)、皇家妇产科学院 (1万2675元)、哈佛燕京学社 (1万2068元)、国际科学基金会 (1万920元)、已故林文庆博士遗产捐款 (1万315元)、开拓者基金 (1万50元)、新加坡大学协会 (1万元)、有生私人有限公司 (1万元)。以上捐款总额达301万7587元。

 

1979年

学术

  • 原属理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划入工程学院。
  • 医学院设立心理医学系。

发展

  •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名誉校长弗雷德里克.丹顿爵士(Frederick Dainton)受邀来新考察,他建议新大与南大合并。
  • 大学开设英语语言能力栽培部(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Unit),以开发资源材料以及提升英文补救教学。
  • 音乐系重组为音乐活动中心,保罗.阿比什甘那丹(Paul Abisheganaden)出任首任中心主任。
  • 校方增加亚细安学生的录取人数,设立20份亚细安奖学金,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学生申请。

捐献

  • 1978/79学年里,捐赠1万元以下的机构或个人所累计的捐款总额达24元1300元。
  • 同一学年里捐赠1万元或以上的捐款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105万2220元)、新加坡赛马公会 (30万6150元)、李氏基金会 (21万2890元)、观音堂佛祖庙(18万元)、T S K投资私人有限公司 (15万元)、华侨银行 (13万6064)、中华医学基金会 (12万144元)、邵氏基金会 (10万7250元)、海外发展部 (9万7161元)、科技部 (5万1622元)、福特基金会 (2万5634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2万3628元)、澳大利亚最高专员公署 (1万4437元)、联合癌症委员会 (1万3094元)、国际科学基金会 (1万1034元)、普强公司 (1万649元)。以上捐款总额达251万1982元。

 

1980年

学术

  • 新大设立管理学研究生院,推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
  • 新大推出建筑科学研究生课程。

其他发展

  • 新加坡政府颁布新加坡国立大学法令,批准新加坡大学与南洋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庆炎博士受委为国大首任校长。
  • 肯特岗宿舍与莱佛士宿舍正式启用。
  • 南大与新大合并后,随之设立国大会计与工商管理学院。

1955

 

新马华人社群捐款集资,兴办南洋大学,简称南大。

1949

 

马来亚大学

1940年

在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 (Malcolm MacDonald)的倡议下,英国政府通过了《殖民地发展与福利法案》(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Welfare Bill),支持各殖民地加速推展发展项目。伯明翰大学校长Raymond Priestly 博士受邀到马来亚视察,建议在这里兴办一所大学。

 

1946年

爱德华七世医学院首届毕业生陈树楠医生及医学院校友会呼吁英国军事管制政府尽速建立一所大学。

 

1947年

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卡尔桑德斯爵士(Sir Alexander Carr-Saunders)领导的委员会,着手研究在新加坡兴办大学的可行性。

 

1948年

《卡尔桑德斯委员会报告书》(Carr-Saunders Commission Report)发表,建议创办可颁授学士学位的全方位综合大学。

 

1949年

  • 马来亚大学成立,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出任名誉校长,爱德华七世医学院院长乔治艾伦(G V Allen)博士担任校长。
  • 马来亚大学理事陈振传出资制作大学权杖,由英国银器珠宝商Mappin和Webb先生设计。

 

1950 年

学术

  • 开办药剂学文凭课程。
  • 生物系重组为寄生物学系,委任桑德山姆(A A Sandosham)博士为首任教授。
  • 成立植物学系。

捐献

  • 马大公开向社会大众募款,在马来亚海内外总共筹得361万5159元。主要捐献者包括:新加坡壳牌石油公司(Shell Company of Singapore)和盎格鲁撒克逊石油公司(Anglo-Saxon Petroleum Company Eastern Ltd - 10万元)、婆罗洲文莱政府(10万元)、Tronoh 马来亚锡矿业集团(Tronoh Malayan Tin Group - 10万元)、新加坡华侨银行(10万44元)、新加坡海港局(10万1000元)、伦敦炼锡公司 (London Tin Corporation)、盎格鲁东方(马来亚)集团(Anglo Oriental (Malaya) Group – 23万2000元)、槟城富商叶祖意(Yeap Chor Ee - 25万元)、新加坡中华总商会(50万元)。

 

1951年

学术

  • 教育系开办教育文凭课程,供具教学经验的非大学毕业教师进修。
  • 委任马来研究系与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 理学院增设动物学系。

捐献

  • 李光前向马大捐献额外25万元,供马大图书馆辟设东方研究区及科学藏书区。
  • G Uttamram捐出2万5000元,供马大图书馆辟设印度文化艺术藏书区。
  • 马大捐款基金增至455万3825元。

 

1952 年

学术

  • 经济系开办为期两年的社会工作文凭课程。
  • 矫形外科系从外科系分割出来,由 J A P Cameron教授出任系主任。
  • 工程系成立。
  • 马大委任了哲学教授,首次为文学士学位开办哲学一科,隶属英文系。

其他发展

  • 薛尼肯因爵士(Sir Sydney Caine) 继乔治艾伦博士之后出任校长。
  • 杜尼安路(Dunearn Road)宿舍落成,莱佛士学院原有的余东旋(Eu Tong Sen)及联邦宿舍(Federal Hostels)改建成实验室、讲堂室以及教职员住宿。

捐献

  • 1951/52学年,向捐献基金捐赠5000元或以上的计有:霹雳州马登巴冷(Batang Padang)华人胶商公会(2万2000元)、霹雳州Chop Soon Bee(1万3289元)、槟城Hock Lye先生(1万3862元)、霹雳州瓜拉江沙(Kuala Kangsar)及吉辇(Krian, Perak)华人胶商公会(Chinese Rubber Dealers - 5409元)、新加坡商人高德根(Ko Teck Kin - 5000元)、怡保胶商公会(the Rubber Trade, Ipoh - 1万5924元)、雪兰莪锡兰协会(the Ceylonese of Selangor - 5000元)、英国邓禄普橡胶公司(Dunlop Rubber Company - 4500元),以及分别来自下霹雳(Lower Perak - 6万8578元)、霹雳吉辇(5646元)、昔加末(Segamat-5157元)区上诉委员会的捐款。

 

1953年

学术

  • 理学士课程增设生理学一科,医科学生可继续修读生理学荣誉学位课程。
  • 教育学院开办为期一年的全时间教育文凭课程。
  • 马来文系与中文系成立。
  • 地理系出版新期刊《马来亚热带地理期刊》(Malayan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创刊主编是P Wheatley。

其他发展

  • 马大图书馆新大楼竣工落成,由大学捐献基金其中一位主要捐款者陈六使(Tan Lark Sye)主持开幕。
  • 马来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殖民地政府成立联合委员会,检讨马大医科教育的未来发展。

捐献

  • 新奥迪安戏院(Odean Cinema)开幕,著名电影制片人陆运涛(Loke Wan Tho)把首日收入约1万1000元全数捐赠马大捐献基金。

 

1954年

学术

  • 理学院生理学系与植物学系荣誉课程开班。
  • 公共卫生文凭课程首次开办,英国医学总会(General Medical Council)立刻予以认可。
  • 委任首位口腔修复学教授 C H Graham。
  • 哲学系成立。

其他发展

  • 设于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获得英国纹章院(College of Arms)颁授纹章。
  • 就马来亚大学未来发展进行检讨的联合委员会提呈建议,主张放弃迁址柔佛新山的计划,在新加坡与吉隆坡分别选定适当建校地点,并在吉隆坡开设农业系、工程系,以及建立文学院。
  • 医科教育检讨委员会提议进一步扩充医学院。
  • 马来亚大学协会(University of Malaya Society)成立,以更好地代表和推动马大毕业生权益。

 

1955年

学术

  • 原隶属于经济系的社会学科另立门户独立成一系,由Jean Robertson出任系主任。
  • 理学院开设工程学系,首任教授是 C A M Gray。
  • 病理学增设教授一职,首位受委教授是 R Kirk。
  • 印度马德拉斯政府艺术学院(Government Arts College)的M Rajakkannu受邀出任印度研究课程高级讲师,而后发展成独立的印度研究系。
  • 原任印度迈索尔大学(Mysore University) 迈索尔州地质学系主任C S Pichamuthu教授受邀前来任教,同时领导在理学院新创的地质系。

其他发展

  • 外科学系教授 D E C Mekie 受封马大首位荣誉教授。

捐献

  •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赠22万元,在接下来五年内资助一项病毒研究项目,项目由细菌学系 J H Hale教授领导。
  • 海峡贸易公司捐赠10万元推动工程学研究。
  • 分别设于美国三藩市与纽约的亚洲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中华医学基金会,以及国泰机构的陆运涛都为不同活动和计划慷慨捐赠。

 

1956 年

  • 马来亚大学成立美术艺廊及博物馆,由苏里文博士(M Sullivan)出任美术史首位讲师及博物馆策展人。
  • Lionel Astor Sheridan 博士受委为马来亚大学首位法学教授,并出任马来亚大学法学系主任。
  • 医学院委任首位本地教授E S Monteiro 出任院长。(1956年至1960年)

 

1957 年

学术

  • 药剂学系开办为期三年的药剂学士课程。
  • 文学院开办为期四年的法学士荣誉学位课程,学位获马来亚联邦及新加坡律师公会承认。
  • 教育系重组为教育学院,充当高等教育培训及研究中心。
  • 哲学系与药剂学系增设教授职位。

其他发展

  • E H G Dobby教授辞去马来亚大学校长一职,奥本海姆 (Alexander Oppenheim)教授受委接任。
  • 伯明翰大学校长R S Aitken受委领导一支五人咨询委员会,对马来亚大学的组织结构、行政、财务与扩展进行全面检讨。
  • 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为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新落成的爱德华七世宿舍主持揭幕。
  • 马来亚大学在吉隆坡开课,筹备在马来亚联邦成立马来亚大学吉隆坡分校。

捐献

  • 继续收到各界积极捐赠,包括: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亚洲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卢本.迈尔(Reuben Manasseh Meyer)信托基金。

 

1958年

  • R S Aitken领导的咨询委员会建议,马来亚和新加坡两地应建立起同一套大学教育体制,并于1960年以前在吉隆坡设立一所大学。但是这些建议最终并没获得采纳。新加坡政府和马来亚联邦政府遂宣布计划:鉴于两地宪章有了改变,新加坡和马来亚两地有必要建立规模相等的自治分校,有各自的分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员团队,但共有同个马来亚大学校董会 (University Council)、大学评委会 (Senate)及校长。
  • 两所分校成立联合委员会,共同草拟马来亚大学新章程并妥善处理两所分校各自发展以后的财务状况。拿督Clough Thurasingam爵士受委为联合委员会主席。
  • 崭新的病理学大楼落成,尤索夫宿舍(Eusoff College)与莱佛士宿舍(Raffles Hall)也相继启用。

 

1959 年

  • 马来亚大学新章程生效,两所分校正式成立,马来亚大学自此更名为“新加坡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 in Singapore)。印度学系、马来研究系、地理系及工程系迁至马来亚大学吉隆坡分校。
  • 奥本海姆教授重新受委,出任马来亚大学(新加坡与吉隆坡分校)校长。
  • 原任医学院寄生物学教授兼爱德华七世宿舍舍监的桑德山姆教授,出任新加坡马来亚大学首任校长。
  • 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录取第一批40名华校毕业生,学生在报读理学院之前须得先修读为期一年的大学先修班课程。这一举措是为了配合新加坡政府实施的新政策,以期让四大语文源流学生均有同等受教育机会。
  • 药理学自成一系,隶属于医学院。
  • 法学系也扩大为法学院,首任院长是 L A Sheridan教授。

捐献

  • 大学继续获得各界的积极捐献,包括:亚洲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李氏基金会、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科伦坡计划委员会(Colombo Plan Authorities)、殖民发展及福利基金。

 

1960年

发展

  • 马来亚联邦宣布,有意使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分校独立运作,最终发展为联合邦国立大学。联合邦政府与新加坡政府遂成立了跨部门委员会,全面研究马大两所分校各自发展在财务上行政上是否可行。
  • Harry E Groves教授受委为首位章程法教授,新辟设的教授职位由亚洲基金会捐款资助。

捐献

  • 中华医学基金会、亚洲基金会、李氏基金会以及陆运涛总共捐赠21万3431元给大学。

 

1961年

学术

  • 经济系开办会计与工商管理课程。

其他发展

  • “新加坡大学条例”(University of Singapore Ordinance) 取代“马来亚大学条例”(University of Malaya Ordinance)。
  • 斯里尼瓦森医生 (Dr Baratham Ramaswamy Sreenivasan) 就职新加坡大学校长。
  • 南洋大学与其他中文大学毕业生可报读新加坡大学,考取文学士或理学士荣誉学位,以及教育或社会工作文凭。
  • 成立政治系,并委任 R S Milne教授为政治学教授。
  • 临床医学系获李氏基金会赞助,辟设东南亚首个人造肾部门。另有拿督陆运涛与中华医学基金会捐出的两笔捐款,分别用来设立肾脏实验室及心血管实验室。
  • 毕业生医学研究理事会(Board of Postgraduate Medical Studies)成立,促进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捐献

  • 中华医学基金会、亚洲基金会、李氏基金会以及陆运涛,捐赠总数达15万7158元。
  • 1961/62学年,为其他活动及项目慷慨捐赠的团体和个人还包括:美国辉瑞科研制药公司(Pfizer Corporation - 1万2000元)、新加坡专业妇女协会(4000元)、新加坡赛马公会(1万5000元)、康元饼干厂有限公司(600元)、东京教育大学(Tokyo Kyoiku University - 1667元)、陈振传先生(2万7500元)、美国联合银行(United Commercial Bank - 5000元)。

 

1928

 

莱佛士学院

1918年

莱佛士开埠一百周年纪念,以海峡殖民地辅政司佐治.玛史威公爵(Sir George Maxwell)为首的百年纪念委员会成立,成员包括本地社区领袖。委员会建议兴办一所以新加坡创立者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命名的学院,以示纪念,也充作未来大学的起步。

 

1919年

由英国殖民政府提学司H W Firmstone率领的工作委员会提呈报告书,建议创建一所高等教育学府,名为“莱佛士学院”。

 

1922年

创建莱佛士学院的法令正式通过,英国殖民政府举办全帝国建筑设计比赛,广邀建筑师为新学院提呈设计。

 

1928年

莱佛士学院招收首批43名学生。

 

1929年

莱佛士学院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兼马来联邦高级专员克里福爵士(Sir Hugh Clifford)正式开幕。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政府均拨款资助,民间华族社群与欧裔社群也分别捐赠54万元及42万6563元。当中,华商领袖黄仲涵、陈思源与余东旋均以个人名义分别捐出15万元、12万元及10万元, Manasseh Meyer爵士也捐出15万元。提学司温士德(Richard Winstedt)受委为莱佛士学院首任院长(1928年至1931年)。学院开办文凭课程,设有英文、历史、经济学、地理、教育、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系。

 

1934年

英国殖民地政府实施新政策,海峡殖民地民事服务部门每年录取两位莱佛士学院杰出毕业生担任行政职务。

 

1938年

莱佛士学院开办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课程,让被选中的教育系毕业生有机会继续深造。

 

1940年

莱佛士学院聘请首位本地讲师林溪茂(Lim Tay Boh)。

 

1941年

二战爆发,莱佛士学院被殖民政府医疗服务处征收,充当疗养院以及医疗辅助服务急救站。

 

1946年

二战结束,莱佛士学院重新开课,委任W E Dyer 为院长(1946年至1948年)。

1905

 

爱德华七世医学院

1823年

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与著名汉学家兼传教士马礼逊博士(Dr Robert Morison)会面,商讨在新加坡兴办一所高等学府,设有理科、文科与伦理道德科系,招收各大种族学生。

 

1903年

华人立法议员陈若锦率领数位华社代表,与新加坡各种族社群代表连署,上书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总督安德逊爵士(Sir John Anderson),呼吁政府兴办医学院。

 

1905年

新马及东南亚各地华社集资筹款8万7000元,包括陈若锦个人捐出1万2000元,协助创办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政府医学院(Straits Settlemen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医校首届招收23名学生,上课地点设在四排铺一所旧女子精神病院内。

 

1912年

爱德华七世纪念基金(King Edward VII Memorial Fund)捐赠12万4800万元予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设立生理学教授基金。为纪念这笔捐款,医校同年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King Edward VII Medical School)。马来亚种植人协会也捐出1629元成立“Bailey奖学金”,纪念已故的 W W Bailey。 W W Bailey纪念基金也同时获得雪兰莪的英国高原地区及低地区橡胶种植公司(Highlands and Lowlands Rubber Company)与双溪路(Sungei Way)橡胶园承诺每年800元捐款。生理学教授基金委任坎贝尔医生(Dr J.A. Campbell) 为首任教授,任期由1913年至1921年。

 

1916年

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颁发的内外科医学执照获得英国医学教育总会正式认可。

同年,马来联邦政府斥资兴建马来联邦宿舍,供72名男生寄宿。

 

1920年

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医校再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学院”(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学术地位升格为大学,提供医学专业培训,也增聘了解剖学、医学、助产及妇科、临床外科及外科教授。

 

1925年

爱德华七世医学院获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35万元捐款,增聘细菌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学教授。

 

1926年

医学院新大楼在欧南路落成,由总督基理玛爵士(Sir Lawrence Guillemard)主持开幕。

 

1929年

医学院牙科系招收首批学生,并于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开设公共诊所。

 

1934年

医学院获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认可,获选为疟疾学国际课程学习中心。

 

1942年

二战日军占领时期,爱德华七世医学院由日本政府接管,成了日军总部,也是日军血清研究单位所在地。

 

1945年

日军投降,英军重返新加坡,医科学生呼吁英国政府复办医学院。

 

1946年

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在二战结束后重新开放,所颁予的牙科外科学位获英国医学委员会、(British Medical Council)认可。

 

1948年

薛尔斯医生(Dr Benjamin Sheares)受委为医学院妇产科主任,他于1971年成为新加坡第二任总统。